单片机和MCP2510的CAN息线通信模块设计

发布时间:2010-12-7 19:46    发布者:conniede
关键词: CAN , MCP2510 , 单片机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即控制器局域网。由于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独特的设计,CAN总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德国的Bosch公司最初为汽车监控和控制系统设计了CAN总线,现在,其应用已面向过程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农用机械、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及传感器等领域发展。CAN总线已经形成国际标准,并已经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规范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为国际标准ISOll898,并得到众多半导体器件厂商的支持,推出各种集成有CAN协议的产品。CAN总线系统智能节点是网络上报文的接收和发送站,一般由单片机和CAN控制器或二者合二为一组成。

MCP2510是Microchip公司生产的一种独立的可编程CAN控制器芯片。本文将介绍新型的独立CAN通信控制器MCP2510,并给出其在CAN总线系统智能节点中的应用实例。

1 MCP2510芯片介绍

MCP2510是一种带有SPI接口的CAN控制器,DIP封装如图l所示。它支持CAN技术规范V2.OA/B。能够发送或接收标准的和扩展的信息帧,同时具有接收滤波和信息管理的功能。MCP2510通过SI接口与MCU进行数据传输,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Mbps,MCU可通过MCP2510与CAN总线上的其他MCU单元通信。MCP25lO内含3个发送缓冲器和2个接收缓冲器,同时还具有灵活的中断管理能力,这些特点使得MCU对CAN总线的操作变得非常简便。


1.1 MCP2510的主要特点

  • 支持CANV2.OA/B;

  • 具有SPI接口,支持SPI模式0,O和l,1;

  • 内含3个发送缓冲器和2个接收缓冲器,可对其优先权进行编程;

  • 具有6个接收过滤器,2个接收过滤器屏蔽;

  • 具有灵活的中断管理能力;

  • 采用低功耗CMOS工艺技术,其工作电压范围为3.0~5.5V,有效电流为5mA,维持电流为10μA;

  • 工作温度范围为-40~+125℃。

1.2 结构及工作原理

MCP25lO有PDIP、SOIC和TSSOP三种封装形式。图2是MCP2510的内部结构框图。CAN协议机负责与CAN总线的接口,SPI接口逻辑用于实现同MCU的通信,而寄存、缓冲器组与控制逻辑则用来完成各种方式的设定和操作控制。现结合其工作过程将各部分的功能、原理作一介绍。




(1)收发操作

MCP2510的发送操作通过3个发送缓冲器来实现。这3个发送缓冲器各占据14字节的SRAM。第1字节是控制寄存器TXBNCTRL,该寄存器用来设定信息发送的条件,且给出了信息的发送状态;第2~6字节用来存放标准的和扩展的标识符以及仲裁信息;最后8字节则用来存放待发送的数据信息。在进行发送前,必须先对这些寄存器进行初始化。

(2)中断管理

MCP2510有8个中断源,包括发送中断、接收中断、错误中断及总线唤醒中断等。利用中断使能寄存器(CANINTE)和中断屏蔽寄存器(CANINTF)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各种中断的有效管理。当有中断发生时,INT引脚变为低电平并保持在低电平,直到MCU清除中断为止。

(3)错误检测

CAN协议具有CRCF错误、应答错误、形式错误、位错误和填充错误等检测功能。MCP2510内含接收出错计数器(REC)和发送出错计数器(TEC)两个错误计数器。因而对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来说,都有可能因为错误计数器的数值不同而使其处于错误一激话、错误一认可和总线一脱离3种状态之一。

2 MCP2510在智能节点中的应用实例

利用MCP2510和CAN总线收发器TJAl050可构成一个CAN总线分布式测控网络。系统可包括一个主控制器和多个节点控制器,这种节点控制器可对电动机的电流、电压及周围的温度进行监控,其结构如图3所示。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采用了总线式结构和无源抽头连接,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因而系统的可靠性较高。其信息传输采用CAN通信协议,通信介质采用双绞线。由于CAN总线是基于发送报文的编码,不对CAN控制节点进行编码,故系统的可扩充性比较好,同时增删CAN总线上的控制节点不会对系统的其余节点造成任何影响。

节点控制器的MCU可选用具有SPI接口的微处理器,也可采用不带SPI接口的微处理器。本系统采用的是不带SPI接口的微处理器AT89C5l。AT89C51可通过P1口与CAN控制器的SPI接口直接相连,并用软件算法来实现SPI接口协议。CAN总线收发器TJAl050则作为MCP2510与物理总线的接口。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则可在MCP2510和TJAl050之间再加一个光电隔离器。

智能节点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475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