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数模转换器选型需求的权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0-12-6 11:43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DAC , 数模转换
当选择数模转换器 (DAC) 时,设计师可以从种类繁多的 IC 中选择。DAC 可以针对具体的应用划分成很多不同类别。不过,DAC 的划分也可以简化,仅分成 DC 或低速调节所需的 DAC和产生高速波形所需的 DAC。 本文专注于低速应用所需的 DAC,而无论该应用是低分辨率还是高分辨率、是粗略调节还是精细调节。

就选择低速 DAC 而言,决定设计是闭环、开环或"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的系统是很重要。每一种设计都需要一个具某些关键性能规格的 DAC。

闭环系统

闭环系统包括一条反馈通路,以检测和校准任何误差。传感器根据诸如伺服电动机、流量阀或温度检测单元等的物理参数监视输出。然后传感器将数据馈送回控制器,而控制器则利用这个信息决定是否需要校正。

DAC 和模数转换器 (ADC) 是位于闭环系统核心的关键组件。DAC 用在前馈通路中以调节系统,ADC 用在反馈通路中,以监视这些调节的效果。它们一起施加和检测模拟控制信号,以真实地调节它们控制的参数。

电动机控制是这类闭环系统的一个例子,如图 1 中详细说明的那样。首先,将一个想要的输出 (设定点) 加到控制器上,控制器对这个输出和反馈信号进行比较。如果需要校正,那么控制器会调节 DAC 的输入编码,然后 DAC 在其输出端产生一个模拟电压。该 DAC 的输出电压通过一个功率放大器放大,以给电动机提供所需的驱动电流

在这个闭环系统的下一级,用一个转速计测量电动机的旋转速度。旋转信号是该闭环系统的实际输出或可变过程。ADC 将该转速计的输出数字化,并将数据发送到控制器,在控制器中,由算法决定是否需要在 DAC 输出以及最终的电动机上进行任何校正。采用这种方式,误差被降到可接受的水平。理想情况下,反馈允许闭环系统消除所有误差,从而有效地限制噪声、温度、外力或其他不想要的信号等任何误差来源的影响。

闭环系统的性能取决于准确的反馈通路,包括传感器和 ADC。本质上,反馈通路补偿了前馈通路的误差。因为 DAC 在前馈通路中,其积分非线性 (INL) 误差就自动得到了补偿。INL 误差是 DAC 输出端实际的传递函数与理想传递函数之间的偏差。不过,DAC 必须有良好的差分非线性 (DNL),并且必须相对于数据表中规定的位数呈单调性。DNL 误差是 DAC 模拟输出端的实际电压变化与理想电压步进 (等于 DAC 输入编码中 1 个最低有效位 (LSB) 步进) 之差。单调的 DAC 意味着,模拟输出始终随着数字编码的提高而提高或保持与其相同 (反之亦然)。始终大于 -1LSB 的 DNL 规格意味着单调性。图 2 显示 DAC 模拟输出电压相对于 DAC 输入编码的传递函数。

如果 DAC 不是单调的,那么会存在一个负反馈变成正反馈的区域。这可能导致振荡,而振荡最终可能毁坏电动机。

1.jpg
图 1:闭环系统举例

2.jpg
图 2:DNL 传递函数

开环系统

开环系统没有反馈通路。这意味着,系统自身必须是准确的。开环控制对于良好定义的系统是有用的,在这类系统中,输入编码及其在负载上所导致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如果负载不是非常可预测的,那么最好使用闭环控制。

开环系统的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在这个例子中,DAC 驱动凌力尔特稳压器 LT3080 的 SET 电压引脚。SET 引脚是误差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电压的调节设定点。LT3080 的输出电压范围为 0V 至绝对最大额定输出电压。

DAC 的分辨率决定 SET 引脚调节的步进大小。例如,一个具有 5V 基准的 8 位 DAC 有 5V / 28 = 19.5mV 的 LSB。一个具有同样 5V 基准的 12 位 DAC 有 1.2mV 的 LSB,一个 16 位 DAC 有 76μV 的 LSB。这意味着,就一个理想 DAC 而言,数字编码每增大一次,模拟输出都应该增加 76μV。

开环系统中的其他重要参数包括偏移、增益误差、基准电压误差以及这些参数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稳定性。INL 尤其重要,因为与闭环系统相比,DAC 的 INL 对系统的总体线性度有直接影响。

3.jpg
图 3:开环系统举例

"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的系统

DAC 线性度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三种应用是"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的系统。在这类系统中,调节或校准只进行一次,也许在制造时或安装时。因此,这类系统一开始是一种闭环系统,然后又变成开环的。所以,与初始准确度 (偏移、增益误差、INL) 有关的任何参数都不关键,因为这些参数在调节时都得到了补偿。但是一旦反馈去掉,稳定性就变得很关键了。表明稳定性的数据表性能规格包括:增益误差漂移、失调和基准漂移。

图 4 显示一个"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的应用例子。在这张图中,一个较低分辨率的 DAC 驱动一个可编程增益放大器,该放大器设定精准 DAC 偏移调节引脚上的电压。在初始系统校准时,该较低分辨率 DAC 用来有效地校准精准 DAC 的增益偏移。这个调节代码可以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并在系统每次加电时装载。

4.jpg
图 4:"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的系统举例

进一步了解 DAC DC 性能规格

一旦决定了闭环、开环或"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系统的类型,就该选择最好的 DAC 了。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有些应用需要粗略调节,这意味着系统仅需要有限数量的可变设置。在这种情况下,8 位或 10 位分辨率的 DAC 一般就足够了。就需要更精细控制的系统而言,12 位 DAC 可以提供足够的分辨率。在今天的市场上,16 位和 18 位 DAC 提供最精细的每 LSB 分辨率。

LTC2600 是一种 16 位 8 通道 DAC,是为闭环系统而设计的。看一下它的 DC 性能规格会发现这是很明显的。典型的 INL 是 ±12LSB,最大值为 ±64LSB。典型的 INL 随输入代码的变化曲线在图 5 的下部显示了这些性能规格。16 位单调性和 ±1LSB DNL 误差允许在前馈通路中进行精准控制。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前馈误差对闭环系统来说不重要,只要该 DAC 是单调的就行。

相反,新的 LTC2656 是一种 8 通道 DAC,所有 8 个 DAC 都提供 16 位单调性和卓越的 ±4LSB INL 误差,从而使该器件可能同时适合开环和闭环系统。LTC2656 封装中所有 8 个 DAC 的典型 INL 随代码变化的曲线如图 5 所示。在 16 位 8 通道 DAC 类别中,LTC2656 提供最佳 INL。

单个封装中的 8 个 DAC 都实现高线性度不是一个容易的设计任务。封装压力和电压随温度的漂移都必须在设计中考虑到。单个 DAC 实现较严格的 INL 性能规格会容易得多。例如,凌力尔特公司提供的 LTC2641 是一种单 16 位 DAC,该器件提供 ±1LSB INL 和 DNL 的最高 DC 性能规格。

除了 INL 和 DNL,其他要考虑的重要 DC 性能规格是偏移误差 (或零标度误差) 和增益误差 (满标度误差)。偏移误差表示,在 (或接近) 零标度输入编码时,实际传递函数与理想传递函数的匹配程度。就需要直到地的精准控制应用而言,偏移误差是非常重要的。LTC2656 提供非常低的 ±2mV 最大偏移误差。

增益误差表示实际传递函数斜率与理想传递函数斜率的匹配程度。增益误差和满标度误差有时可互换使用,但是满标度误差同时包括增益误差和偏移误差。LTC2656 提供 ±64LSB 的最大增益误差,这等于满标度的0.098% (64/65536),是一个非常小的最大增益误差。

具有非常好的偏移和增益误差的 DAC 可能允许系统不必运行控制器或 FPGA 中软件的校准周期。一个随时间和温度变化漂移非常小的 DAC 还使设计更简单,因为系统工程师不需要经常校准。

5.jpg
图 5:LTC2656 与 LTC2600 的比较

6.jpg
图 6:LTC2656 方框图

±10V 输出的 DACs

之前提到的 DAC 用于单电源或单极性 0V 至 5V 系统。不过,有些闭环、开环或"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的系统需要 ±10V DAC。就这些高压系统而言,设计师既可以用具可编程增益放大器的单极性 0V 至 5V DAC来执行增益和电平移动,或者也可以由 DAC 直接提供 ±10V 的信号。

凌力尔特公司提供单、双和四通道 DAC 供客户选择,这些 DAC 提供高达 ±10V 的输出电压。LTC1592 是单通道 16 位 DAC 的一个例子,该器件提供两个单极性和 4 个双极性可由软件编程设定的输出电压范围,包括 0V 至 5V、0V 至 10V、±2.5V、±5V、±10V 和 -2.5V 至 7.5V。因此,同一个 DAC 既可以用于单极性系统也可以用于双极性系统,而无需彻底地重新设定控制器。例如,将 DAC 输出范围从 0V 至 5V 改变到 ±10V,仅需要改变至 DAC 串行位流中的两个位。

结论

DAC 是开环、闭环或"设定后便不需再过问"系统的关键组件。这类系统每一种都需要 DAC 提供不同级别的准确度和分辨率。在特定分辨率时,总是有一些因素需要权衡,如价格、封装大小、基准准确度和输出阻抗。就最高精确度的系统而言,选择 DAC 时很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数据表第一页上提供的位数是多少,还要考虑 INL、DNL、偏移误差、增益误差等 DC 性能规格保证有多高的准确度。

作者:凌力尔特公司混合信号产品部应用工程经理Mark Thoren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413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