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端车运用到普及类的四种汽车安全技术

发布时间:2010-11-29 15:35    发布者:techshare
关键词: 汽车安全
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最先配备在最高端的车型上,但随着时光的变化,大约每十年,那些本来只能在高端车型上看到的先进技术就会变成中低端车型的标配或选装配置。目前,大多数的事故主要是由于判断失误和疲劳驾驶造成的,那么,将来,我们的车子上都应该配备怎样的技术来帮助我们降低判断的风险和疲劳的身心呢?

●沃尔沃盲点信息系统

主打安全牌一直是沃尔沃最为在乎也是做的最好的领域。所以,在提高安全性设计方面,他们也是不遗余力的进行着创新。为了保证车辆的结构强度,有时也为了使车辆的外观拥有更为伟岸的身姿,因此,在设计上就很容易将A、B、C或者D柱设计的比较粗大,这样,在驾车途中,也就会阻碍一定的视线,从而成为潜在的危险。由于这些位置是驾驶者很难看到的,所以也被称为盲点。

因此,沃尔沃公司的主动安全研究中心开发了一种能够对车身侧面和后面进行全方位监控的系统,称为BLIS(盲点信息系统)。通过安装在车上的摄像机,它能够行成一个9.5*3.0米的探测区域。当有车辆进入这个区域的时候,与车辆进入位置相同一侧的反光镜上就会出现一个黄色信号灯,通过这个设计可以对驾驶者进行提示。

当然,在泊车或遇到两旁有电线杆的时候,它是不会发出警报的。此外,虽然它在白天和夜晚都能够捕捉接近的汽车和摩托车,但在比较恶劣的雾天或下雪的时候,它就不能工作了。

●雪铁龙的变线提示系统(LDWS)

在长途行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一望无际笔直的国道一直伸展向远方,蓝蓝的天空下独自长距离行车很容易发生视觉疲劳,紧绷的神经也会发生疲惫。而往往这个时候行车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任务,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仅你的反应速度会很慢,而且,你还很容易发生跨过车道的危险。在夜间行车时,这种情况就将更加危险。

为了避免上述危险的发生,雪铁龙公司开发了一种变线提示系统(LDWS),通过这个系统,它可以在速度超过了80公里/小时以后,对于车辆非正常行驶下变换车道的姿态给予提示。比如,在你没有打开转向灯的情况下,车子发生了偏向左侧或右侧车道的位移,这时,位于车前保险杠上的红外传感器就会探测出这种变化,并将信号传递到ECU,然后再根据车辆偏出的方向振动驾驶者的坐垫,比如车子如果向左偏了,就会振动坐垫的左侧。

在前保险杠上,每侧都有三个红外传感器,上面都设置了一个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和感应传感器,通过连续向路面发射红外线来感应车子是否在正常行驶车道下行驶。这种传感器不仅可以感应到反射自白色车道标记的信号,而且,还可以识别其他几种颜色的记号。但是,车道分隔线的标记必须要非常清晰才行,对于那些颜色褪化了的车道分隔线恐怕辨别起来有些吃力。

●日产的环视泊车技术

泊车一直是很多新手或者女性驾驶者非常头痛的问题,当然,对于现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SUV而言,在众多的车子中做到不刮蹭、轻松停车恐怕并不轻松,一般往往需要另一个人帮你看好前后左右的空间才可以将车子停进去。不过,日产的这个新技术应该会成为很多人的福音,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环视周围的障碍情况,从而使泊车不再是一件难事。

环视泊车技术实际上是模仿了鸟的一种观察模式,也就是说一只眼看180度。这样,在车子的前后左右都配备上了摄像头的车子就可以为驾驶者提供一个全方位车子附近环境的图像。

在向前移动的时候,它就会显示出车辆前方和侧面的影像,而在倒车的时候,则可以显示出车辆后部的影像。这样,即便只有驾驶员一个人泊车,也能够将车子准确的停在车位之中。

●与传统巡航行驶相结合的奔驰跟车系统(DIStronic)

高速行驶的时候,与前车保持一个良好的车距是保证高速驾驶时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发生前车紧急制动的情况下,留出足够的刹车距离。通过使用这个技术,在巡航驾驶的时候,驾驶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转动方向盘就可以了。

通过预先设置一个与前车的距离,这个系统会按照这个设定来自动控制与前车的位置。如果超过了这个距离,车子会自动给油追上,如果距离缩短了,那么,车载计算机也会发出制动的指令。但如果已经进入了设定距离的20%,该系统就会自动闪亮仪表板上的车灯,并发出警告声以提醒驾驶者来控制车辆。再加上传统的巡航系统,高速路上的行驶过程将变得非常容易。

当然,预警式安全技术并不能够完全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还需要主被动安全系统的协同工作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不过,虽然技术的进步已经大幅度的提高了我们的行车安全,但是仅占世界车辆总数2%的中国,其每年交通事故数量却占全球交通事故总数的14%!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除了先进的技术,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278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