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微电登陆中小板

发布时间:2010-11-18 11:35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东光微电 , 中小板
我国半导体的引领者东光微电(002504)18日将登陆中小板,该股此次发行2700万股,发行价为16元,募集资金为4.32亿元,主要用于半导体防护功率器件生产线项目、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线技改项目和半导体封装生产线项目等三个项目。
  
国内领先的功率器件提供商
  
东光微电是我国专业从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的专业厂商,是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系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行业中通讯用防护功率器件、VDMOS等细分领域市场的重点企业。凭借自主创新,东光微电已成为国内功率型半导体分立器和集成电路生产的主要龙头企业之一。

东光微电的主要产品涵盖四大系列:防护功率器件、VDMOS、可控硅和1300X,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网络设备、数字电视、民用电路、摩托车、电动工具、家用电器、节能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设备和仪表等领域。公司在国内通讯领域防护器件市场占有绝对优势,SA系列固体放电管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

东光微电自成立以来便秉承“立民族志气,创东光品牌”的经营理念,坚持走自主品牌路线,且该公司依靠东光这个牌子用老产品带新产品,迅速打开新产品市场。
  
海通证券分析师邱春城则指出,未来几年,可控硅等器件将向高毛利的细分市场转换,东光微电利润将以较快速度增长。2007年至2009年,东光微电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966万元、1978万元和2316万元,其中2008年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均有所下滑。
  
商报记者获悉,东光微电在通讯类防护器件占据绝对优势后,未来增长在于宽带通讯保护、交换机二级防护和民用防护领域。以宽带通信防护器件为例,东光微电DP系列防护器件主要用于宽带通信中语音分离板,语音分离器,xDSLmodem等领域。据估计,这部分市场份额在每年10亿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东光微电报告期内并没有对公司销售贡献超过10%的单个客户,可见该公司并不存在对特定客户过分依赖的问题,而该公司的上游主要是硅片、极片、化学试剂等原材料和电力、氧气等能源供应商,这些原料基本上均在国内采购,而且报告期内公司对单一供应商的采购比例均不超过25%,可见东光微电也不存在对特定供应商过分依赖的情况。
  
东光微电未来受益进口替代
  
在功率器件中,MOSFETIGBT是增速最快的两大市场,2008年MOSFET的增速为10.9%,IGBT的增速为13.4%,MOSFET销售237亿元,占功率器件整体的28.8%;IGBT为38.2亿元,占比达4.6%。
  
外资厂商占据绝对主导,替代进程刚刚开始。中国的VDMOS市场基本处于外资垄断状态。
  
根据CCID的统计,中国功率型MOSFET市场前几位分别是:Fairchild、ST和Vishay欧美企业占据前十大企业中9席,而前10名国外厂商占据中国市场60%份额,国内厂商整体加起来占比非常小。
  
电子行业的趋势就是制造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再到台湾和中国大陆。可见功率半导体领域特别是VDMOS和IGBT领域,中国企业的替代进程才开始,是一个朝阳行业。
  
以VDMOS产品为例,东光微电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成功开发出18种型号的系列产品,目前公司VDMOS业务已拥有客户一百多家,其中包括为戴尔、富士康、LG、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厂商配套的电源系列产品生产厂家,并在2010年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招标项目。
  
东光微电依靠技术和销售,已在多个细分领域证明了其产品进行进口替代的能力。从该公司的各大产品的发展看,就是一个进口替代的过程。
  
东光微电最早进入市场的通讯用防护器件SA固体放电管,打破国外垄断,最后做到80%的市场占有率。之后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吸尘器用可控硅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逐步替代进口产品,现在公司在豆浆机领域的发展也是如此。
  
空间最为广阔的VDMOS,众多国内厂商都想进入,但苦于技术门槛较高,发展较慢,东光微电的进展程度却异常迅速,目前订单旺盛。此外,东光微电的销售能力也是进口替代的保障,一旦公司进入某一外资垄断领域,就能以良好的性价比快速替代。
  
“仙童、意法半导体公司、AUK等国外半导体器件制造商生产的VDMOS产品价格高于国产同类产品30%-50%。”国泰证券分析师魏兴耘分析指出, “国产VDMOS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有望取得进口替代空间。”事实上,目前东光微电产品一般比同类进口产品便宜30%以上。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047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