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思卡尔推出车用多功能32位微控制器Qorivva

发布时间:2010-11-16 16:55    发布者:admin
关键词: 32位 , Qorivva , 微控制器
飞思卡尔推出专门面向汽车应用设计的下一代32位微控制器应用。这款新Qorivva微控制器(MCU)系列基于Power Architecture 技术,采用独特的55纳米(nm)非易失性内存(NVM)构建而成,旨在提高下一代汽车的节能性和性价比。

截止目前,32位Power Architecture微控制器的出货量已超过2亿个,飞思卡尔在汽车电子市场是一家经过验证的和值得信赖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飞思卡尔Qorivva微控制器基于Power Architecture内核,其配置可满足汽车环境的严格要求。 新的55纳米Qorivva MCU系列解决了汽车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提高性能、满足新的安全要求和增强安全功能等。

帮助实现更智能、更安全、连接性能更佳的新一代车辆

汽车制造商正在在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选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汽车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主动式车辆安全(除传统的被动安全系统外)和动力总成电气化。

新汽车电子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MCU的性能要求也随之迅速提高,因而必须通过多核处理来实现安全性能。 全球的安全规定在不断增加,其中许多规定要求提供故障识别系统甚至容错系统,以用于刹车、转向、动力系统和部分最新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此同时,随着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降低功耗迅速成为关键因素,因为100多个电子控制单元需要电流实现车内功能。飞思卡尔一如既往地提供领先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以满足汽车在性能、效率、可靠性、质量和成本方面的要求。

飞思卡尔不但改进了其最新产品系列的整体性能,而且通过其他措施帮助汽车制造商打造路上行驶最安全的车辆。多核微控制器帮助系统建立冗余功能,提供安全关键应用要求的故障监控和分布式控制。飞思卡尔通过独特设计流程将微控制器特性和功能制作成档,因此汽车制造商拥有规定的安全认证流程中所要求的一切必要的详细信息。

Qorivva MCU的主要优势

Qorivva MCU包括先进的集成性能,例如定时器和电机控制系统的可配置外设装置。 数字信号处理功能提供了额外的性能。凭借这些功能,Qorivva MCU为设计师提供了一款可以根据特定应用自由设计的理想解决方案。

55纳米新Qorivva MCU产品的优势和特性包括:

• 提高处理速度,可实现更复杂的控制算法和功能;
• 提高片上内存容量(闪存和RAM),大幅减少片外内存的需求
• 智能外设集驱动复杂的控制系统,例如传输控制电磁阀、复杂的喷油器和电动机,同时将微处理器内核的日常管理费用压缩到最低
• 改进的嵌入式传感器接口,为下一代汽车传感器提供简单的连接
• 高速模数转换器设计可满足最新接口的不同需求

针对特定应用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55纳米新 Qorivva MCU系列借助飞思卡尔在汽车创新领域的坚实基础,专为特殊的汽车应用而量身定制;

• 车身和安全系列 – 在“永远在线”的系统中提供低功耗性能;在所有连接产品(如LIN、 CAN、 MOST、 FlexRay™ 和以太网)中提供先进的车载网络,通过加密实现先进的汽车网络安全。
• 安全和底盘系列 – 包括带故障监控和时间记录的多核高级安全架构;纠错系统可实现最大保护,针对全自动车辆所需的未来容错系统而构建。
• 动力总成和混合系统 – 为实现最大计算功能而创建。它配备了带有先进混合电机控制外设的高性能多核MCU,可用于混合车辆;同时还在模拟传感器中提供高精度的模拟接口和数字通信链路。 为满足下一代动力总成系统的要求,该系列的许多设备还配有飞思卡尔的先进安全架构。

Qorivva MCU的综合生态系统

Qorivva微控制器所具备的实力与价值已超出芯片所赋予的内容。 每个55纳米Qorivva MCU 都配有完全的运行时间软件解决方案,包括AUTOSAR MCAL驱动套件和AUTOSAR实时运行系统,以供单核与多核MCU使用。Qorivva MCU还提供开发工具支持,包括来自飞思卡尔合作伙伴的高性能编写器支持、多核调试解调器,以及飞思卡尔自身的CodeWarrior工具集。

思卡尔与汽车电子行业的渊源,从它对行业协会活动的积极参与便可明显得知。飞思卡尔是DSI、FlexRay和LIN联盟的创建成员,AUTOSAR的高级会员,以及PSI5、JASPAR和GENIVI联盟的常务会员。飞思卡尔Power Architecture产品还获得来自其全球系统实验室和软件订制业务的支持。

供货情况

基于55纳米加工技术的Qorivva MCU系列预计将于2012年年初开始供货。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3988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