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变革 英特尔加速通向5G之路

发布时间:2017-5-11 11:00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5G网络 , 5G通信 , 5G技术
5月10日,英特尔在北京举行了题为“The NEXT: 加速通向5G之路”的行业发展沙龙。英特尔院士、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分享了英特尔对5G行业的洞察,详细阐述了英特尔从云端、网络端到设备端,借助独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和广泛的5G生态圈,加速通向5G之路。吴耕认为:“5G不只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次全面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相互融合的革命。”

英特尔:5G不等于4G加1G

在英特尔看来,5G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在4G上加1G,也不是仅用于手机通讯。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并实现大规模机器间的相互通信。因此,5G的应用领域广泛,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都将因为5G而释放强大的潜力。

随着5G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科技、汽车行业的融合发展,无人驾驶将在未来3-5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无人驾驶汽车将上路。DSRC和4G LTE都可以提供连接性,但不能高速地传输大数据文件,而且存在延迟,无法满足无人驾驶对海量数据的连接需求。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bps。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支持“汽车至一切”(V2X,Vehicle to X)的应用,例如汽车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并且与路上其他汽车和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沟通”。

5G也将释放游戏行业的“洪荒之力”,为未来十年的游戏体验带来全新的可能性。超低延迟和超高速的5G能够让游戏玩家体验到更多精彩,作为电子竞技“不稳定因子”的网络延迟将成为过去时。此外,高速可靠的5G将让增强现实中的游戏角色变得更加智慧和敏捷。它让《精灵宝可梦Go》中的精灵能够感知现实环境,从而爬到树上、趴在椅子后或藏在建筑物内;更快速的网络还提供了与他人一起玩增强现实游戏的新方式。5G还能通过将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力量引入虚拟现实,为狂热的游戏迷降低虚拟现实游戏的成本负担。

英特尔独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5G代表着行业的重大变革,它要求在无线连接、计算智能和英特尔提供的分布式云资源之间实现前所未有的整合。而从设备端、无线技术到网络端、云端,英特尔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公司。

5G时代的移动设备的范畴不再仅限于手机、平板和移动PC,而是连接数以亿计的“物”,如智能家居、无人机、无人汽车等。英特尔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这样的创新性设备,并研究在5G条件下的使用模式。今年年初英特尔发布了业内首款面向无人驾驶的GO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让汽车制造商能够开发并测试各种使用场景。在无线技术方面,英特尔也具备领先和广泛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包括业界首款全球通用的5G调制解调器、LTE千兆级性能的英特尔XMM 7560调制解调器、英特尔5G移动试验平台等。

在网络端,5G要求全面的网络转型,以具备虚拟核心网、基于云的架构以及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英特尔凌动处理器C3000产品系列、英特尔至强处理器D-1500产品系列、25 GbE英特尔以太网适配器XXV710等技术从数据中心到网络边缘,共同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性能和智能。在云端,英特尔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5G时代的到来提供助力。作为无线、计算和云领域的领导厂商,英特尔正在推动5G技术开发,从FPGA到智能设备和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英特尔提供无与伦比的5G生态系统的规模、创新和专业技术。

英特尔广泛的5G生态圈合作伙伴

正因为看到5G是一场整合无线技术、计算智能和云的行业革命。面向5G时代,英特尔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立推动5G的技术发展。因此,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加速通向5G之路。

英特尔一直以善于打造全新的生态系统而著称。在5G方面,英特尔也积极布局5G生态圈,联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AT&T等通信运营商,开展5G试验,加速网络转型;携手华为、中兴、爱立信等通信设备制造商,加速实验测试,共同演示验证;联手业界与机构,推动全球标准统一进程,定义5G未来。此外,英特尔还与宝马、Mobileye面向2021年推出全面无人驾驶的汽车;并与GE通力合作,将火车变成移动数据中心。

面对数据洪流,英特尔正在转型成为一家数据驱动的公司,并制定了清晰的数据战略——借助云和数据中心、物联网、存储、FPGA以及5G构成的增长的良性循环,驱动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5G就是英特尔整个转型战略中将整个良性循环串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36339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