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即将从中国消失

发布时间:2009-7-3 09:27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MSN , 中国
  正当国内IM市场为WEB3.0酣战时,微软突然宣布自2009年6月30日停止MSN Web Messenger服务,转而启用Windows Live Hotmail,也就是类似Gmail的邮箱即时聊天功能。

  难道腾讯的WebQQ、百度的WebHI都走错了方向?还是微软当初自己大张旗鼓造势的WEB SERVER出现了问题?综合微软在服务品牌方面的状况看来,选择关闭只是微软服务品牌混乱后遗症的一个体现,也侧面印证了MSN不久的将来会从中国消失。

  MSN已不再适合印在名片上

  微软在9X时代,以其统治地位和国际性,占领了中国IM市场,尤其是空前成功的Hotmail服务、和MSN绑定Hotmail帐号服务,几乎是上个世纪的中国白领必备。但是现在,MSN正逐渐从国人的意识里消失,尤其是在Hotmail邮箱,已经从当年的唯一,落到可以没有。

  自从MSN改名叫Windows Live Messenger后,MSN已经注定在中国要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吸引新用户和不再被老用户选择的原因也很简单,已经不在是那个“摸死你”了。一长串的高帽,既不方便书写,也不方便语言表达,而老用户绑定的Hotmail邮箱也不再常用,所以MSN在中国真的已经不再适合印在商务名片上,取而代之的是谁? 中国IM品牌众多,用户可以自由选择。

  回过头来纵观国内的IM市场,QQ、百度HI、新浪UC、网易POPO、51挂挂、LAVA-LAVA等等,可畏一片涌动。微软这个时候放弃提供了五年的WEB版MSN,是对用户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微软浅尝辄止,缺少对未来互联网形态的前瞻思维。

  微软跨过了政治红线

  前不久,微软因为美国要制裁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就“跟风”切断了以上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甚至公司层面上断绝和这五国的贸易往来,引得国际上一片哗然。纷纷议论:微软如果屏蔽了我们的MSN怎么办?微软如果关闭我们的Windows又该怎么办?确实不能不令人担心。

  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当一个占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沦为政治的喉舌时,他的威慑力是多么可怕。微软在做出封杀决定的那一刻,在我们看来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用户,而不仅仅是那五个国家的人们。

  在微软的所有产品中,被政治边缘化的产品不仅仅只是MSN,Windows的不开放性就带有强烈的政治预谋,而从XP、Vista和Win7开始的黑屏、自动重启、甚至自动关机事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政治化的商业产品是多么暴力和可怕。

  比尔盖茨打造了一个全世界通用的Windows,但是却在最好时期默默离开。外界早就有猜测,离开是他已经认识到微软已经不再是他能控制的技术公司,我们只能为这样的事实感动悲哀。

  现在微软已经不是在为自己、为用户服务,它已经凭借无可比拟的技术实力,成了某些政治的婢奴。微软在全世界遭受垄断质疑和被罚,唯独在美国一路畅行,就是最好的例证。难怪有科学家预测,再过30年,微软将从地球上消失。

  微软混乱不堪 产品策略像是儿戏

  在微软Live品牌诞生前,MSN是微软主打产品,基本很多产品围绕MSN铺开。而在Live品牌出来以后,微软竟可以随意的抛弃被全世界认知的MSN,去搞什么Windows Live Messenger,并迅速的剥离老品牌。例如,Hotmail不叫Hotmail,叫Windows Live Hotmail;MSN Space改口Windows Live Space;MSN改称Windows Live Messenger。

  当所有人慢慢接受Live时,微软又突然宣布Windows Live Search也改了,以后叫Bing,让人大跌眼镜,惊叹微软的多变。如今Bing正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而我们都还没准备好。

  在腾讯、百度、AOL等公司的即时通讯产品纷纷转向WEB Server、并被认为是未来的产品方向时,偏偏微软选择关闭自己已经成熟的MSN Web Messenger服务,不能不说,微软缺少一个像Windows一样真正稳定的产品战略,且目前正陷入空前混乱。

  最后:当一个十几M大小的聊天工具,捆绑132M大小的Windows Live套件后,不知道还有多少用户有耐心下载?当一个符号被转译成一个长长的字符串时,还有多少用户愿意记忆?

  微软开发了Windows,但是却开发不出兼容Windows的MSN,例如,不同时期的MSN版本,不能安装在比它早的Windows版本上;MSN绝不可以运行在Windows Server系统上等等。在这个协调办公的时代,这不都是逼着MSN用户和基于Windows的开发者转向QQ等IM产品么?

  MSN,即将消失。请迅速转移好友,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358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