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供应链:你应当知道的

发布时间:2010-11-1 10:37    发布者:看门狗
关键词: 稀土
稀土(rare earths)——包括矿藏、金属与其氧化物——已经是个存在多年的棘手问题,最近又因为中国宣布降低下半年度的稀土材料出口配额,而成为延烧国际的问题。神经紧张的市场很快对以上情况做出反应,已经涨价的稀土材料价格又往上攀高,制造业者也基于策略考虑开始囤货,分析师因此对稀土材料价格的更进一步上涨发出警告。

目前稀土元素的成本尚未对采用该类材料的电子零组件价格造成太大冲击,但产业观察家预期,即将浮上台面的稀土材料短缺问题,将会让许多电子零组件的生产受影响,包括采用稀土材料制作的、应用范围从硬盘机读写头到军事设备的超强力磁铁,LED与日光灯所应用的磷(phosphors),以及半导体抛光使用的研磨液、激光等光学组件有时会用到的掺杂物、自旋极化(spin-polarized)内存使用的磁性薄膜,还有高端high-k电介质使用的氧化物。

在非洲、澳洲、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以及美国等地加紧展开的稀土矿开采作业,以及加速进展的稀土材料生产,或许能做为在该领域市占率达95%的中国以外的、替代性稀土供应来源。美国国会最近也以国防安全的理由,通过了一项鼓励该国业者从事稀土矿开采与相关材生产料业务的法案(H.R. 6160, the Rare Earths and Critical Materials Revitalization Act of 2010)。

至于另一个也受到稀土材料供应吃紧冲击的国家日本,则是通从报废电子产品回收稀土,以及开发替代技术的方式来因应;包括制作电动马达所需的材料,还有混合动力车辆内部的镍氢(nickel-metal-hydride)电池。

1.jpg
汽车各部位会用到的稀土材料

从各项数字看稀土市场现况

目前全球稀土市场规模超过13亿美元(或是12万4,000公吨),其中有96.8%来自中国,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地产量仅占剩余的3.2%。但根据产业专家指出,中国在该市场的独占性,并非意味着中国土地有着超乎异常的丰富稀土矿藏,这是一个全球市场所决定的结果。

“是我们自己允许中国让美国本土的稀土业者破产的;”Design Chain Associates资深副总裁Tom Valliere表示,“我们停止了美国境内的稀土矿开采作业,也能重新开始,但需要花上一些时间。”他表示,短时间看,美国似乎得看中国脸色,因为现在中国是稀土材料的单一供应来源,但以长远的眼光看来,稀土材料其实完全不是问题。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数据,稀土矿其实与铬(chromium)、镍(nickel)、铜(copper)、锌(zinc)、钼(molybdenum)、锡 (tin)、钨(tungsten)与铅(lead)等矿物一样并不罕见。“稀土并非稀有元素,但在地理分布上是高度分散的。”一位Intel Technology Poland的专家表示,“这些元素集中在世界很多区域,问题是开采这些矿藏是否符合经济效益。”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的资料则指出,中国拥有全球已开采稀土矿的50%,独立国协(前苏联)则有14%、美国9%、澳洲4%,加拿大等其他国家总计则有23%;但中国是目前全面投入稀土材料生产的国家。该机构分析师Greg Sheppard表示:“在接下来18个月,中国将策略性取得稀土材料价格的掌控权,除非其他国家提高稀土材料的产量。”

目前美国唯一从事稀土矿开采的业者Molycorp公共事务总监Jim Sims则表示,目前全球对稀土材料的需求量,大约比供应量多出2万吨,大部分是因为中国已经以每年6%的幅度降低稀土出口额。

供应短缺使得稀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根据追踪金属交易价格的Metal Pages报告,稀土金属中的钕(neodymium,用以生产电动马达与发电机内使用的超强磁铁),价格已经比去年涨了一倍。The Information Network总裁Robert Castellano 则指出,铈(cerium)在2009年9月时,每公斤价格9美元,但今年9月涨价为每公斤50美元。

by R. Colin Johnson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3547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zxh.518 发表于 2010-11-2 14:52:01
不知稀土会不会象石油一样有一天会耗尽?
qupeng2008 发表于 2010-11-4 23:57:00
别转了一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就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