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意支持中国标准WAPI内幕:破解WiFi横行

发布时间:2009-6-17 10:03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WAPI , WiFi , 美国 , 内幕 , 中国
6月17日消息,针对中美就WAPI申请国际标准达成一致意见一事,知情人士透露,主要是采用美国标准802.11i的WiFi信息安全漏洞太大,全球破解WiFi的工具横行,这与当初指责中国盗版横行的危害已经类似。另外,中国将WAPI立为国家标准并实质性产业化,也让美国企业感觉挡不住WAPI的发展。

  英特尔等美国企业转变

  此前6月16日,新浪科技已率先披露,中美之间已达成一致意见,WAPI将以独立标准的形式推进成为国际标准。这将使得WAPI与WIFI之争就此即将结束:WAPI在搁浅5年后有望获国际认可。

  业内皆知,阻挠WAPI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是英特尔等美国企业。知情人士透露,6月1日至5日,在ISO/IEC JTC1/SC6在日本东京召开全会上,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中,Jesse Walker正是英特尔公司的安全架构师,同时也是IEEE(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正在开发的802.11i标准的编辑者。该名美国代表、英特尔专家也对WAPI投了赞成票。

  据悉,自去年开始,Intel对WAPI的态度已发生了一些转变。

  去年在英特尔大连工厂的签约仪式上,信产部一位副部长已抛出绣球,表示将推动英特尔和中国企业在计算机和下一代通信方面加大合作,实现共赢,并指出,要求英特尔支持WAPI成为国际标准,兑现美方在中美商贸联委会上所作的承诺。

  此后,英特尔也特意携手联想推出一款支持WAPI的笔记本电脑,在联想昭阳笔记本中支持了WAPI。

  网上可随意下载破解WiFi的工具

  由于802.11i标准存在信息安全漏洞,中国提出WAPI标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一开始就受到美国企业有预谋的封锁和打压。

  WAPI自2003年颁布为国家标准伊始,由于WAPI实施将打破美国在计算机宽带无线网络通信领域高度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垄断,因此,美国认为这是“中国作为产业下游代工附属”向其既有霸权秩序发起的首次挑战,于是,美方不顾“国际标准存在严重安全问题”这一事实,通过外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混淆事实、竭力渲染为“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标准”并施压,时逢中国入世不久,我国于2004年4月做出策略性调整并公告——“WAPI标准延期强制实施”。

  2004年5月11日,针对802.11i国际标准的安全缺陷,中国向ISO/IEC JTCl(ISO/IEC JTC1是一个仅限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委员会)首次提出了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

  2004年8月底,JTC1秘书处在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下,单方面撤销中国提案;2004年底,由于多名重要人员被大使馆拒签,对WAPI来说至关重要的奥兰多会议,中国WAPI国家代表团却无法参与并导致提案推后;2005年初,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 SC6 WG1特别工作会议上,中国WAPI标准又被多次宣布无效,中国代表团发表抗议声明后,集体退场。

  而实际上,采用802.11i标准的笔记本和无线局域网的实际使用情况是如何呢?目前WiFi网络不少地方安装,但是,随便到网上一搜,“WiFi破解工具”随处可下载,上网信息没有任何安全可言。

  WAPI在中国实质产业化起重要作用

  此次WAPI获包括美、英、法等与会10余个国家成员体的一致同意,以独立文本形式推进为国际标准,实际上也美国第一次履行“第十五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支持WAPI成为国际标准的承诺。

  2004年召开的“第十五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美两国达成协定,中方将缓和强制建立自己的WAPI安全标准的做法,并将采取更加严厉的防止盗版的政策。但实际上WIFI所可能引发和带来的已不仅仅是信息安全问题,导致的将是不断产生个人、企业和电信运营网络安全问题,客观存在引发社会和国家安全等严重隐患,其影响也远超过短信假冒诈骗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一点都不亚于盗版。

  美国态度转变主要缘自中国将WAPI立为国家标准,并实质性产业化。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WLAN制造企业都已完成WAPI产业化准备,其产品能满足当前运营市场的需求。中国三大运营商也已开始采用WAPI产品建网。WAPI的发展势头无法阻挡。

  据与会专家透露,某国代表在本次东京会议上颇有感触地说:“你们的战略是正确的。以先成为中国标准为目标,所以能够根基牢固、步步为营;我们是以先成为国际标准为目标,一旦受到阻力,国内就难以开展工作。”

  从2004年至此次会议前,美国一直屡屡反对WAPI并设置障碍,与中美第15届商贸联委会其“支持WAPI成为国际标准”承诺背道而驰。而此次美国终于公开、第一次投了WAPI赞成票。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268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