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创新工场不是下金蛋的鸡

发布时间:2010-9-3 10:18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创新工场
一年前,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李开复创办了自己的“微型硅谷”——创新工场。这个秘密工场至今不动声色,李开复带着一帮年轻人究竟在研制什么“武器”?这个独特的孵化器是如何集聚人才和激发创意的?它能否孵化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产品和项目,决定着这个工场是否真正有价值。

1.jpg
最多的时候,创新工场一个常规容量不超过3人的工作格子里,坐了12个人。 (王俊煜/图

“在我一生中,这是我时间最短缺的时候”

一年前,李开复辞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办起了创新工场这个新玩意。时至今日,这家创新工场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个宣称“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孵化器究竟能否成功,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都在猜测。

8月17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中关村东路1号院,看见创新工场门口贴着一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兵戈铁马日夜兼程创新思,曲水流觞荣光绽放梦工厂”。如果你看到门里面那些满嘴蹦着英文单词的年轻人,一定会觉得这副对联有点古怪。

这里每天都有很多来访者登门,门里面的人见惯不怪,各忙各事,头都不抬。

李开复就坐在进门右手边第一间办公室里。这里是创新工场唯一一间独立办公室,也是他的会客室。室内只有一张办公桌、一个小玻璃圆桌和几把椅子。 屋里唯一的装饰就是墙上贴的手写体英文:Innovation Works,Rock on!(创新工场,加油!)据说出自他小女儿之手。

自从告别谷歌之后,他已经不是那个在大学校园里激情洋溢地发表演讲的李开复了。他每天八点左右到办公室,通常是最早到的一个,被大家调侃为“老 年人起床比较早”。李开复生于1961年,在平均年龄27岁左右的团队中,的确是最老的一个。有人开玩笑说,李开复一个人就把创新工场的平均年龄拉大了很 多。

他用红笔在白板上画出一条时间轴,对南方周末记者比划着创新工场的孵化工作——助跑计划,给那些未创过业的人三个月时间证明自己;加速计划,对 有过创业经验的人,投钱加速他们创业,六个月时间;基金计划,对于做得最好的项目,创新工场基金投给他,这一阶段是九个月时间。

他说,创新工场的战略方向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目前已经投了12个项目,分别处在不同阶段。“在我一生中,这是我时间最短缺的时 候。”李开复平时在办公室,除了接待一轮轮的访客,也会每周拿出一小时,在办公室接待工场任何一员。他同时担当项目的军师、教练,亲自体验团队的产品,并 写很长的邮件提出自己对产品存在问题的意见,虽然它们并不一定会被采纳。

李开复的微博一直在更新,主要是关于创新工场的人和事。8月中旬,有媒体报道质疑创新工场是一个空壳。李开复迅速在微博上回应说:“我们基金足 够用五年(是美国类似孵化器的10倍),我们的团队已经把场地挤爆即将搬家,我们的项目有超过10个,每周有顶尖VC来想和我们跟投。”

他最近一次在媒体露面,是他7月初参加浙商大会,在会上表达了欢迎浙商加盟的意思。这被人解读为创新工场缺钱、想圈钱。李开复还没开口,创新工场的新闻发言人王肇辉就解释,工场不缺钱,那次活动是一个老朋友邀请,不好拒绝。

李开复每天的工作日程很满。有次他无意中透过玻璃门看到一个熟悉的投资人的身影,低头看了看日程安排,并没有这位朋友的名字,他赶紧出来招呼,“我们今天有约吗?”结果对方告诉他,“没有。我是来见你们一个项目负责人的。”然后转身走进了隔壁会议室。

这个小插曲给他带来的欣喜大过尴尬——已经有人来看创新工场孵化的项目了。

“这里都是冒险家”

进门右手边的一大片,直到一面挂着50张左右照片的墙壁,都是创新工场大平台的服务部门,包括行政、人力资源、孵化、商业、法务、财务,还有用户体验,大约40人。他们属于创新工场的Matrix(母体),服务于创新工场下面的每一个项目。

他们来到这里,各有各的故事。

有个高鼻子的英国人坐在其中比较打眼,他叫易可睿(Chris Evdmon),主要负责孵化,他的汉语表达已经相当清晰流畅。走到他跟前,王肇辉总爱硬着脖子模仿他说汉语,他则笑着听。

易可睿曾作为天使投资人在新加坡和北京投过9个项目,还是一只私募基金的合伙人,甚至自己还写有一个孵化机构的计划书。去年9月,他希望加入创新工场,就给李开复写了一封邮件,并附上计划书。5分钟后,他就收到了回信。见过几次后,他成为这里的第11号员工。

律师裘伯纯在一百多号员工中是罕见的着正装的人。他是第10号员工,海归,曾在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就职。去年11月,在和李开复面谈后的第二 天,他就收到了创新工场的工作邀请函。他问对方:细节在哪儿?对方回答说,在合同里。又问:合同在哪儿?对方答:那要律师写。再问:律师在哪儿?回答:律 师就是你。“所以,我自己写了自己的合同。”他说。

支付宝前架构师、台湾人蔡学镛也在其中。他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黑黑瘦瘦,声音柔和。但其实他已是IT界的老前辈,从小学起(1983 年)就开始写代码。在创新工场一名工友的邮件邀请下,他到创新工场看了看,然后成为这里的架构师兼首席布道师(向外传播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这个职位让 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很困难,别人通常会问,你是什么宗教的?

到今天,以裘伯纯为自己拟定的合同为范本,一共有170人与创新工场签约。他们多数是工程师,坐在照片墙壁左边的位置。

这些工程师很多都是创新工场的分析师张亮和黄继新找来的。李开复希望他们俩不要来办公室上班。

他们两人原来都是媒体人,现在专门负责找人、找项目、服务项目。张亮说,找工程师特别难,谈20人能找到1个就算不错。一些大公司搞人才垄断,不用面试直接给工作邀请函,把好学生全招走了。

很多人带着项目进创新工场就是看中了他们的服务。乐啊网的李琪缘、田鸿飞,Elex项目的唐彬森都是如此,诱惑他们的就是创新工场能帮他们招 人。当然,创新工场在母体平台上能够提供的行政、法务、财务,以及产品规划发展等服务,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要素,使得创新工场区别于其他 “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风投。

创新工场招人并没有太多窍门,更没有猎头公司帮忙,主要是靠圈内朋友介绍,一个个谈,一轮轮面试。

创新工场能招到这么多工程师,不得不感谢李开复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创新工场的工程师,绝大部分是毕业一两年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不少是实习 生。但也有很多成熟的工程师不愿意来。一名工程师本来已经答应了来创新工场,但是父母每天给他电话,让他千万不要离开大公司去小公司,最后真没来成。

“很多人不愿意放弃优渥生活。中国不是有冒险精神的地方。”张亮回头看了看格子里的工友说,“这里都是冒险家,起码愿意做事情。”

“没准我们第一个上市的是装修公司”

创新工场的小格子间已经人满为患。最多的时候,一个常规容量不超过3人的工作格子里,坐了12个人。“我们又丧心病狂地在格子中间加了小桌。”有工友在微博上自我调侃。基本上,每一个工作格子里就是一个团队,也是一个孵化项目。

8月初,创新工场租了2楼的一个会议室,分流了两个团队约50人下去。16楼的办公室,终于宽松了一些,2楼会议室变成了“网吧”,四长溜会议桌上挨个摆着台式电脑,门口还有一横排。

“我们坐的是前台加网管加保安加小卖部的位置。”25岁的王俊煜说。

这个穿着绿色长颈鹿图案T恤的年轻人,曾经是谷歌用户体验团队的一员,现在是创新工场推出的第一个产品、一款智能手机管理软件“豌豆荚”的负责人。

豌豆荚正在走公司注册的流程,王俊煜前不久被团队另一位成员告知,自己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豌豆荚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项目,创始人模糊,王俊煜 只是后来才以产品经理身份加入团队,从来没有人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leader(领导者)。我刚来的时候,觉得是一个尝试,现在 是一件非常认真的事情。”他说。

9月8日,创新工场将搬到海淀桥附近的第三极大厦,面积将是现在办公室的三倍,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还将免他们三年的房租。“没准我们第一个上市 的是装修公司。”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说。他现在兼任创新工场新办公室的装修工程负责人。吴卓浩浓眉大眼,乍一看也像是个憨厚的大学生,但其实出道 很早,圈内颇有名气。他在2002年读研期间在微软研究院兼职,毕业后进谷歌。

新办公室装修原本请了装修公司,但是达不到工友们的要求,于是自己动手。每一件装饰都是工友自己做的,拍照、画画、设计,还有一起玩游戏玩出来 的作品——占领地球(工友用手印印出地球的形状,上面有大家的畅想)。他们还根据工友平均身高,把桌子提高了三公分,以减少伏案疲劳。

“创新工场不是下金蛋的鸡”

“我们想低调一点,但是低调不起来。”徐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媒体和公众很关注创新工场,但目前所有产品还在早期,“它们千万不要成为 Super Star(超级明星),否则我们这是在拔苗助长,会死得很快。”徐磊是创新工场战略发展部经理,今年4月加入,也是这里为数不多有成功创业经 验的人。“我们的产品中,没有改变世界的,也没有多么了不起、让人跌破眼镜的产品,但是也让人蛮自豪的。因为它们多数是在短短几个月内做出来的,超出了我 们的预期。”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8月25日参观了创新工场。他在微博上说,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创新工场定期闭关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项目的推进。

机锋网CEO谈毅对创新工场颇有微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创新工场帮助别人创业很好,挖人也事小,但是他们专做一些克隆拷贝的事情,会不会 变成第二个腾讯?“创新工场不是下金蛋的鸡。媒体和同行预期有点过高了。对天使投资模式不够了解,像iPhone这样的产品,不是天使投资做的。”徐磊认 为,革命性创新十年一遇甚至更长,所以创新工场目前着眼于把细节上的创新做得更深入,让产品更有生命力。

国外类似的孵化器,最早要追溯到1996年成立的Idealab,但是用王冉的话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从中诞生出一家真正对产业格局有长久实质影响的公司来。”

在中国,创新更是近年各级政府的口号。创新工场成立之初,李开复去各地演讲时,分别见了很多省市主要领导,他们都表示了极大兴趣,盛情邀请李开复去开设分公司。当时创新工场回复说,请给我们时间,把平台搭建成熟再考虑下一步。

杭州已经等不及了。2009年11月18日,赛博(杭州)创业工场正式揭牌,并打出了“北有李开复创新工场,南有赛博创业工场”的口号。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2536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sherwin 发表于 2010-9-3 11:01:31
基国人还是太浮躁了。这不怪老百姓,都TNND基巴ZF逼的。  
sinanjj 发表于 2010-9-3 18:25:54
完全无视....
孤胆佛心 发表于 2010-9-6 12:42:03
成为下一个腾讯。。哈 看来腾讯是名声在外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