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经济学教授:美国事实上已经破产 我们并不知情ZT

发布时间:2010-8-12 10:58    发布者:步从容
关键词: 教授 , 经济学 , 美国 , 破产 , 知情
导读: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克特里考夫(Laurence Kotlikoff)8月11日在彭博网发表专栏文章称,巨大的财政缺口意味着美国事实上已经破产,这一缺口主要来自于社会保障和医疗支出。作者认为大刀阔斧地简化税收、医疗、退休和金融机制是唯一出路。

  以下是劳伦斯-克特里考夫的专栏文章原文: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美国已经破产,无论增加支出还是降低税收都无助于这个国家偿还债务。

  现在美国能够做和必须做的事情是,大刀阔斧地简化其税收、医疗、退休和金融机制,现在这几个领域仍是一团乱麻。然而这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这些领域均可以被重新设计,令其成本大幅下降又无碍于达到其合理目的,同时在此过程之中让经济获得新生。

  上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年度评述。报告在摘要部分对美国财政政策作出温和的批评:“委员们对美国政府稳定财政的承诺表示欢迎,但认为需要采取比当前预算力度更大的调整才能让债务与GDP的比率企稳。”

  但如果深入研读,你会发现IMF事实上已经宣布美国破产。在《2010年7月特定问题论述》的“第6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按照一定的贴现率,与今日联邦财政政策相关的财政缺口相当巨大。”并称:“填补财政缺口需要经年累月的财政调整,每年的调整幅度应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

  所谓财政缺口指的是未来所有年度中计划支出(包括国债利息支出)与预期财政收入差额的当前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14%是什么一个概念?目前联邦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4.9%。因此IMF的意思是,要填补美国的财政缺口,大致而言,在财政收入方面,需要立即将我们的个人所得税率、企业所得税率、联邦税率以及《联邦保险贡献法案》项下的税率立即翻倍并长期保持下去。

  如此增税举措将使得美国今年实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5%的财政盈余,而非现在9%的赤字。因此IMF实际上是说,美国目前和未来数年必须实现巨大的财政盈余,才能为计划中的支出买单。另一层意思也显而易见,如果美国迟迟不肯痛下决心进行财政调整,等待我们的将是“长痛”。

  难道IMF在胡言乱语?非也,它的话句句属实。国会预算办公室6月份发布的《长期预算前瞻》反映出来的问题甚至更大。

  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我计算出财政缺口为202万亿美元,是官方公布的债务数字的15倍以上。我们的“官方”债务与实际净负债之间的巨大差异是不足为奇的,它反映了经济学家所谓的“贴标签问题”。近年来国会一直小心翼翼地将其大部分负债贴上“非官方”的标签,让它们远离账面并留给未来。

  举例来说,《联邦保险贡献法案》项下的社会保障缴款被称之为税收,而我们未来的社会保障福利被称为转移支付。政府也完全可以将我们的缴款唤作“贷款”,将未来的社保福利称为“扣除老年税之后的贷款偿还”,这些缴款的本金加利息与所承诺的社保福利之间的差额便是老年税。

  财政缺口并不受财政标签的影响,它是衡量我们长期财政状况唯一理论上正确的方法,因为它将所有支出都考虑在内了,不论这些支出被贴上何种标签,同时综合了长期和短期政策。

  财政缺口为何如此巨大?很简单。我们有7800万“婴儿潮”世代人,他们在彻底退休之后将享受高于人均GDP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这些权利的年均成本按今日货币计算大约为4万亿美元。不错,20年后我们的经济规模将会增长,但并这不足以让我们年复一年地承受如此之重负。

  要理解这一问题,你可以设想一个运作长达60年的惊天“庞氏骗局”:不断地从年轻人那里拿走更多资源,给予老年人,同时向年轻人承诺,他们这笔资金转移最终可以获得回报。

  里根总统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斯坦(Herb Stein)有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不可持续的东西必将终止。”诚然。“山姆大叔”的“庞氏骗局”必将终止,但也必将终止得太晚。

  而且它将以非常可怕的方式停止。第一种可能是“婴儿潮”世代的退休福利被大幅削减,第二种可能是年轻人面临直上云霄的税率上升,让他们丧失工作和储蓄的动力,第三种可能则是政府拼命印钞票来支付它的账单。

  我们最有可能看到的是三者的结合,这最终会导致贫困人口、税率、利率和消费者价格急剧飙升。这是一条崎岖的下山之路,但我们已经上路了。一旦那些债券持有人从梦中醒来、意识到美国的财政状况远逊希腊,他们会把我们一脚踢下山去。

  一些信奉凯恩斯主义教条的经济学家可能会说,未来几年的任何刺激政策都不会影响我们应对长期赤字的能力。

  这种说法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错误。财政缺口是政府的信用卡账单,这一账单每年的利息为GDP的14%。如果美国不能支付今年的利息,这笔钱将被加进余额当中。

  需求派称如果今年暂不实行14%的财政紧缩,反而继续扩大支出,将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财政收入,从而足以弥补支出。

  我对此作何反应?面对现实,或者支持同样受到迷惑的供给派。我们的国家已经破产,再也无法承受所谓有利无弊的“解决方案”之害。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2088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8-12 11:00:20
上两周花街报道说美国私企坐在现金堆上,他们可以多雇佣240万新的员工,连续5年,平均年薪每人7万美金。靠,好大的口气。可是今天花街报说,等一等,莫搞错:

你最近可能聽說美國企業以穩健的狀態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他們償付了債務﹐重建了資產負債表﹐坐擁越來越多的現金﹐他們正準備向經濟投資。

到處你都能得到好消息﹐可能是來自彭博新聞社(Bloomberg)﹐今年春天該新聞社歡呼企業財務狀況“令人驚訝地強勁”。或者是來自《華盛頓郵報》﹐薩卡利亞(Fareed Zakaria)報導說﹐大型企業“累積了令人驚訝的1.8萬億美元資金”﹐按一些衡量方法計算﹐這些大型企業目前處於近50年來最佳狀態。

或者你是聽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費希爾(Richard Fisher)說的﹐近期他表示﹐企業正在積累著資金﹐但害怕開始投資。或是你聽了CNBC的報導﹐專家們在這裡討論這些企業用盈餘要做什麼﹐他們將提高股息?買回股票?還是進行新的併購?

聽起來這對投資者和美國經濟都很好。但是只有一個問題:這都是胡說八道。

美國企業財務狀況並不好。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公佈的數據顯示﹐企業債務在上升﹐而不是下降。按一些衡量標準計算﹐他們目前的負債水平比大蕭條以來任何時期都高。

你會認為有人可能已經注意到出了差錯。畢竟關於公司狀況﹐我們同時被告知(a)擁有多於他們知道該怎麼處理的資金﹔(b)由於獲利增長﹐未來將擁有更多資金﹔(c)他們公開進入債市﹐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借貸。

這讓你聽起來有點奇怪吧?

事實顯示﹐公司擁有的“創紀錄的現金量”只是與次貸產品在2005年進行大型再融資後獲得的現金一樣多。只要不看負債﹐情況就很好﹐那怎麼不買個極可意水流按摩浴缸呢?

根據美聯儲數據﹐第一季度非金融機構借入2890億美元﹐國內總債務達到7.2萬億美元﹐為迄今最高。自2007年第一季度以來增長了1.1萬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兩倍。

金融危機期間企業只短暫償付了極少債務:2009年第二和第四季度企業共計償付約1000億美元債務﹐數額相當少。

請記住這些是非金融機構的債務﹐人們認為非金融機構是經濟中狀況較好的一部分。那麼銀行呢?人人都知道其中一半都已是行屍走肉。

美聯儲和商務部數據顯示﹐非金融機構的國內總債務目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創下了戰後紀錄。1945年比重僅為20%。即使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2005-06年的信貸泡沫高峰期間﹐都只大約相當於45%。

金融分析師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在報告中寫道﹐美聯儲數據“凸顯美國民間企業財務狀況較差”。 史密瑟斯是倫敦Smithers & Co.的董事長﹐並且是《重估華爾街:不完美的市場和無能的央行行長》(Wall Street Revalued: Imperfect Markets and Inept Central Bankers)一書的作者。

他說﹐儘管人們通常認為家庭是這樣﹐企業不是這樣。但這些否認是毫無價值的﹐因為只看到現金資產﹐而忽略了負債。由於庫存下降﹐近來現金資產不斷上升﹐但非金融機構的公司債﹐無論是以總額算﹐還是扣除銀行儲蓄和其他附息資產後﹐公司債都處於較高水平。

按照史密瑟斯的分析﹐淨槓桿率幾乎是公司淨資產的50%﹐創下了現代紀錄。

對這點他有一個警告﹐他提醒說:這關注的是美國境內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一些美國企業在海外擁有淨現金。這可能使前景更亮麗一些﹐但整體效果不大﹐多數只對最大型企業有影響。

美國企業所處的財務境況比我們得知的更糟糕﹐對於那些想投資美國股市或債市的人來說明顯是個壞消息﹐因負債使投資風險更大。顯然這對就業和經濟來說都是壞消息。

但是為什麼要對良好的財務狀況王顧左右而言他呢?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被告知其他謊話、神話和半真半假的話:太多人對於繞彎子有著既定興趣﹐而太少的人對真實情況感興趣。

例如記者會尋求數據的安全性﹐有一種從眾心理﹐一旦重復一句話﹐其他人就認為它是正確的﹐並會復製。

那麼華爾街呢?在這裡只是欺騙的手段。良好的財務神話可以幫助銷售股票和債券。在告訴客戶鐵的事實後﹐你認為他們將得到多少獎金呢?而銷售股票和債券又會得到多少獎金呢?

你也可能會歸因於黨派分歧。目前右翼在聲稱企業處於良好狀態時有著既得利益﹐這使得神聖的私營企業看起來不錯﹐並妖魔化奧巴馬總統和政府﹐說他們嚇退了投資。那麼投共和黨一票吧!而左翼也樂於讓企業聽起來不錯:如果貪婪的企業積累資金﹐而不是聘用員工﹐他們就會高喊:可恥!投民主黨一票!

就像以往一樣﹐真理是別人的問題﹐沒人會負責。

說到經濟的時候﹐我們只是希望公眾依賴止痛藥和抗抑鬱劑麻醉自己﹐而不去注意事實﹐如果他們知道真正在發生什麼﹐就有麻煩了。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8-12 11:01:18
这些SB媒体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们只是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得知这些大公司有很多现金,但又不清楚这些公司为什么在美国不招人,天天在误导听众和读者。我认为原因是现金雄厚的公司它们的Positive Cash flow绝大多数是从国外,特别是新兴市场赚的。因此:

--他们如果要雇人,在成长的市场雇用比较Make business sense,而不会在经济停滞的美国雇用。
--他们在国外赚的钱,有些国家有很强的外汇管制(例如中国),不能方便地拿到美国来。
--即使有些国家没有外汇管制,但是现在美国的法律上,国外的营利一旦拿回美国,就要缴纳很高的税。数年前,Bush政府曾经给了企业几个月的Tax Holiday,当时很多企业从国外拿回很多钱。而Obama政府不仅不原给企业Tax Break,还威胁企业说即使它们不把国外营利拿回美国也要课税。据说,前段时间Obama曾和一些大公司的CEO开会,谈的就是这个事。当时Cisco 的老总就说,如果Obama政府通过这个法律,他就把Cisco移出美国。

如果以上三点没有明确的变化,大企业是不会大批招人的。换句话说,美国的高失业会持续很长时间。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8-12 11:01:53
美国企业在国外赚的钱,其实是很方便地拿到美国来的,即使是从中国。
以Cisco为例。 Cisco在中国的销售全部是通过外贸公司进行的, 款项都是从香港走,或直接与美国总部打交道。 这是大多数美国公司的情形。

在中国本地有工厂且有权自行销售的美国公司分支机构, 可以从“经常性项目”外汇申请。

另外,很多企业正在靠着现在利率低,赶紧refinance那些以前的债,或者发新债,或是回购股票(所以可以看到企业财务杠杆还是很高),这只是资本运作而已,有利于股价提升。至于就业市场,西方企业是以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为目标的,股价上来了就好了, 至于美国就业市场,那不是他们关心的事。企业是有大量现金在帐上,但不等于要在美国雇工,尤其是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哪里劳工便宜又满足质量要求,当然就把资本投向那里,雇佣那里的劳工。还可以并购企业,然后再整合,这样可以继续裁人以提高效率。当时俺念商学院时也觉得这样不厚道,可惜资本主义还真就是这样...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8-12 11:02:53
今天看到 Financial Times 标题党作品:Challenging China's Dominance
我靠,老美打遍天下,什么时候中国有过 Dominance. 这标题,一下子把美国搞得好像纯洁无辜的尼姑,不得已出来,与凶悍无比的野兽中国较量。

左派媒体的力量啊,呵呵。说这些人恶毒是小看了他们。

现在O8最怕最恨的大概是那些业界大佬们合伙,有钱也不雇人,就是要熬到中期选举民主党人仰马翻之后,再大举雇人。失业问题,从此就记在共和党人名下。

左派有笔杆,右派有钱,看谁斗得过谁。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8-12 17:31:48
数字不说谎,但代表的不一定是真理。统计资料展示的全球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帕斯卡尔 ∙ 拉米

譬如,资料显示,欧盟的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0亿欧元激增到2008年的297亿欧元。对此,总部设在日内瓦、拥有153个会员国的世贸组织(WTO)总干事长帕斯卡尔 ∙ 拉米 (Pascal Lamy)说:“贸易不平衡本身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整体的贸易平衡。在欧洲,70%的贸易量是在欧洲区内实现的。因此,欧盟和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对欧洲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拉米在出席欧洲商业峰会(European Business Summit)时回应INSEAD Knowledge智库网的提问时作上述表示。欧洲商业峰会于7月初在布鲁塞尔召开,时值比利时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前夕。峰会由比利时企业联盟赞助,INSEAD是峰会的知识伙伴。

拉米说:“此外,传统贸易统计资料夸大了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因为传统的计量方法一般以有关产品的出口总值来计算贸易额,而不是以出口国所获得的附加值来计算。以iPod为例:美国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工厂组装了一台价格为150美元的iPod,按照现有的统计方法,中国每出口一台,其出口额就增加了150美元。但事实上,iPod的产品设计、硬盘驱动器和芯片的生产和销售都在中国境外完成,只有最末阶段的组装在中国大陆完成,中国工厂在当中获得的附加值仅每台4美元。”

目前,中国在国内外需求下正大幅加大改革步伐,力求提高政策透明度和产品生产标准。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大使孙振宇在谈到世贸组织谈判,也就是“多哈回合”时说道:“多哈回合始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还在不断的学习中。不过,中国正致力更积极地参与整个谈判过程。中国自从加入世贸后,国际贸易总额从5000亿美元上升到2.4万亿美元,几乎翻了五倍。”
  
孙振宇

尽管拉米前面指出不能光看表面数字,但中国贸易额巨幅增长的确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其它国家的贸易赤字,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有点像“暴发户”的境况:富裕但不够世故,以致穷于应对其它世贸会员国要求其承担世界大国重责的呼声。在谈到多哈回合的贸易协商时,孙振宇说:“我们应该尽快完成多哈回合谈判,而不是在某个领域刻意提高门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门坎。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也是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所在。”
孙振宇说,中国在几年前就认识到市场开放的重要性。“我们吸取过去的教训,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滑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开始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同时,我们也鼓励中国公司走出去。”

他称,中国在“扩大进口方面表现不错。例如,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即在2001年之前)到去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上升了330%。”他说,中国将通过多哈回合谈判,进一步全面削减20%进口关税,其中非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将削减30%。同时,中国政府鼓励扩张内部消费的政策也有利于为“美国和欧盟创造市场机遇。”他指出,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额在2010年头五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

虽然中国堪称是世界经济的未来增长引擎,但毋庸置疑的是,发达国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及其所占市场份额对国际政策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其中欧盟和美国的贸易关系当属首位。
奥巴马政府今年早些时候任命的美国驻欧盟大使威廉 ∙ 肯纳德(William Kennard)说:“无论从什么角度衡量,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伙伴关系堪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关系。我们代表的是大约50%的全球生产总值。在美国有10%的美国人为欧洲公司效劳;反过来,在欧洲也是一样。”
与贸易伙伴关系并重的是政治纲领。肯纳德说:“美国政府在一系列的全球课题上都有赖于与欧洲的合作。欧洲是我们的主要合作伙伴。通常,世界上一有大事发生,美国和欧洲的反应是世人的焦点。”

这并不是说美国和欧盟的关系一帆风顺。“由于世界舞台上新力量的崛起--特别是东亚集团和金砖四国的崛起--美国和欧盟的关系比以前复杂。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更好地协调......我们必须认识到10年来世界的改变,美国和欧洲如何在进入第三方市场时达致合作共赢,而不是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这更符合双方利益。”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还是举步维艰,多年来多边贸易谈判迎来的只是关税的大幅下降。拉米称,关税以外,全球贸易自由化还存在诸多难题。“关税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有限。现在的主要挑战来自许多国家复杂的海关程序,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增无减,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通常这些非关税贸易壁垒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不过也可以被利用作为保护主义手段。此外,技术标准的不断涌现也对发展中国带来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亦步亦趋。“世贸组织159个成员国中,有117个是发展中国家。世贸组织定期对其成员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审议,并在2005年提出“贸易援助”(Aid-for-Trade)计划,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必要的基础技术检验设施,应对其贸易伙伴的技术贸易壁垒。”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穷于应对技术领先的贸易伙伴的各种要求之际,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还在于农业补贴问题。如今,大豆已取代硅谷,成为最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点;发展中国家声称是最大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要求富裕国家大幅降低扭曲贸易的农业补贴。” 拉米说,在目前的多哈回合中,“发展中国家要求欧盟削减多达85%的农产品出口补贴,要求美国削减73%的补贴。”

另一个阻碍发达国家进行多边自由贸易的壁垒是融资。世界投资会议首席执行官Jean-Bernard Guerree指出:“德国风险投资基金不一定能投资法国的项目。”世界投资会议每年六月在法国拉博勒举行,旨在为欧洲引进投资。 Guerree是一位原活跃在硅谷高科技界20年的老将,他对于欧洲金融领域中人才和技能缺乏流通性颇有微词。他指出:“欧洲各国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应对能源、气候变化和替代能源等全球共同课题。中国最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备受瞩目。不过,就提高效率及创新力以进军新的市场,欧洲和美国公司仍然遥遥领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