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仪器的模拟电路设计

发布时间:2010-8-6 15:46    发布者:lavida
关键词: 德州仪器 , 模拟电路
“如果设计一个DSP,可能需要三四百人的团队,而对于一个模拟产品,则可能只要两三个人。”  
“模拟设计工程师要依靠多年的经验,设计出具有‘艺术’性的产品。”  
“成功的模拟设计‘大师’大多也是头发花白了。”  

提及“模拟电路”,德州仪器高性能模拟产品高级副总裁Gregg Lowe可以一下子说出很多“模拟比DSP更像艺术”的理由。  

然而,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究竟能否大众化?且让我们听听两者兼具的德州仪器说法:  

1. 与当今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相比,模拟技术的无可替代的优势是什么?

电子产品向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也给模拟产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今的电子产品中,模拟产品几乎无处不在。在数字化产品中,模拟电路和器件往往扮演着数字信号和真实世界信号之间的转换角色,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件。  
根据世界半导贸易统计协会(WSTS)的数据显示,全球模拟组件市场2007年拥有高达366亿美元的规模,预计在2008年成长至410亿美元。

2. 模拟电路技术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模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经验和时间的积累,相对数字技术设计的门槛比较高,TI模拟产品高级副总裁Gregg Lowe曾说过,模拟技术入门很难,模拟电路设计需要的是更多的经验,因此,模拟电路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更像是一门艺术。

3. 目前最流行的模拟技术是什么?未来,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将会面临哪些挑战?

纵观模拟技术和器件的发展,全球各大公司在推出标准产品的基础上,都在高速、高精度、低功耗方面投入大额资金进行研发。

4. 与过去相比,目前模拟技术最突出应用领域有哪些?为什么?未来,这些应用领域是否会有拓展?都有哪些?为什么?

以广受关注的2008北京奥运会为例,从比赛会场中的大型视频广告牌、视频监控系统、LED记分板、医疗设备、交通运输系统,到高清电视(HDTV)等,都涵盖了包括LED驱动芯片、音/视频解码器、信号转换器、频率发生器、直流转换控制器、以及电流感测等多种模拟IC 。除此之外,在工业应用,以及基站设备,模拟也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5. 在这些应用领域中模拟技术将会如何发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TI将主力开拓哪些应用领域?

针对这些应用,TI拥有领先的模拟技术。为了进一步巩固TI在模拟IC技术和市场的地位,近几年,TI并购了多家模拟公司。目前,TI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现场模拟专家队伍,而且可提供创新的、可覆盖不同应用领域的多种模拟产品。特别是电源管理、数据转换器、放大器、低功耗射频、以及接口等技术,近几年来在业界都有出色的表现。在模拟工艺技术上也有独树一帜的领先的工艺处理技术。

TI现在正积极扩展新兴领域的模拟商机,推动基于更先进的技术与创新理念的产品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迅速成长的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计算机与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这些领域都具有强大的成长潜力。

6. 有评论称,TI已经完成了“DSP公司”转变成一个“模拟公司”,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TI在模拟电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是什么?

DSP与高性能模拟器件是帮助TI在半导体行业获得成功的两大利器。TI一直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放案,以及完善的支持服务,不论是模拟还是DSP都是我们基于客户需求,所提供的创新技术。

高性能模拟芯片是德州仪器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2007年高性能模拟芯片的总市场容量已达到近400亿美元。iSuppli的数据显示,德州仪器在总体模拟、放大器、稳压器/电压基准、逻辑器件、和微控制器等市场都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近年来德州仪器在高速、高压及低功耗模拟市场上的增长率有目共睹。随着消费性电子及无线通讯产品对模拟IC的需求持续增加,德州仪器在模拟产品的优势也将更加显著。

此外,德州仪器在全球数字信号处理器占据半壁江山,稳居第一的位置。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们认为DSP的观念应该更加广泛,德州仪器推崇广义的DSP概念,也就是数字信号处理,达芬奇的DM35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DM355拥有业界领先的性能,集成了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内核、ARM处理器以及视频加速协处理器,使视频开发商能够基于其参考设计,迅速开发客制化的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市。同时无线技术仍然扮演TI业务中很重要的角色,手机多媒体功能将是目前及未来手机功能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此外,低价手机市场也一直是产业关注的焦点。这两个方向也都时TI无线技术的强项,OMAP家族以及eCosto都是广受业界推崇并广泛采用的领导技术。

欲知详情,请登录维库电子市场网(www.dzsc.com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986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