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下和LG挤压下 有中国公司要在汽车电池领域突出重围

发布时间:2016-12-26 10:42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汽车电池 , 动力电池
导语:路透社今天撰文称,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加紧扩大产能,并将与日本松下和韩国LG化学等行业巨头展开竞争。

  以下为文章全文:

  宁德,中国东南部的一座三线城市,它的郊外有一座尘土漫天的村庄。在多数人看来,这里似乎都不可能是未来全球汽车技术领导者的总部所在地。

  然而,中国的工业化政策却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上游挺进,降低城镇污染程度,向电动汽车行业转型。正是在这种宏观环境的引领下,宁德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希望从家乡英雄发展为全国龙头,甚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为日本松下和韩国LG化学的竞争对手,这家中国企业过去一年已经将汽车锂电池产能增加两倍,以便满足电动汽车的销量激增。

  该公司CEO黄世霖上周表示,经过今年10月的第二轮大规模融资后,其估值增长了3倍,达到800亿元人民币(约合115亿美元)。

  为了在2020年之前至少再融资300亿元人民币,宁德时代希望在北京场外交易所挂牌。该公司可能由此成为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主导力量。

  该公司的汽车电池产能已经超过LG化学,直追松下和“股神”巴菲特投资的比亚迪。

  宁德时代计划到2020年将电池产能增加到目前的6倍,达到50千兆瓦时,从而超过特斯拉在内华达建设的超级工厂。

  “我们仍将跟着国家走。”黄世霖说,“希望到2020年能够实现全球领先的性能和价格。”

  这家创立短短5年的公司已经走出中国,在瑞典、德国和法国设立了办事处,还计划在欧洲建设一座工厂。该公司的代表表示,由于签订了保密协议,他们目前只能透露宝马一家客户。

  尽管扩张野心很大,但由于这个新兴领域高度依赖政府政策,而且技术进步飞快,所以同样蕴含着风险。

  美国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在短短三年内就从IPO走向破产,主要是因为电池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而订单数量并未跟上。

  “人们以为我们是一家十分成功的公司,但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营销总监尼尔·杨(Neil Yang)说,“环境和技术瞬息万变,所以如果我们跟不上趋势,三个月就会死掉。”

  打造龙头

  知情人士称,为了成为中国的锂电池行业的龙头,必须首先摆脱所有外资才能有资格享受补贴和其他政策支持。

  在创办宁德时代前,曾毓群还曾创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其大股东目前已经变成日本TDK。

  尼尔·杨表示,新能源科技最初持有宁德时代15%的股份,但在电动汽车销量开始发力后,这一比例遭到稀释。但他拒绝透露具体信息。

  TDK发言人表示,该公司从宁德时代抽身出来,专注于移动消费电子产品使用的电池,但仍在向宁德时代收取知识产权授权费。

  知情人士透露:“这么做是出于战略和保密的考虑。新能源科技仍与宁德时代保持着密切关系。”

  能源科技和宁德时代仍然共享宁德园区,但大门和主要办公室只列出了新能源科技的名字。

  作为宁德本地人,曾毓群拥有化学博士学位,他现在似乎是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唯一联系纽带。但他拒绝接受采访。

  政策支持

  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支持推动了电池等零件的需求,除此之外,北京还出台了其它一些政策迫使小型企业整合或退出行业,这些政策同样会令宁德时代等行业领导者受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月透露,目前正在考虑制定新规,将电池企业的最低产能要求提升约40倍,达到8千兆瓦。

  只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能够勉强达标,但中国媒体称,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和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明年可能也将接近或超过这一标准。

  尼尔·杨表示,电池行业获得的补贴远低于电动汽车行业,后者仅去年就达到45亿美元。

  尼尔·杨表示,宁德时代与合肥国轩和天津力神共同被列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激励对象,如果能够达标,便可获得约1500万美元的政府补贴。但他指出,一条生产线的成本就高达4000万元。

  除此之外,中国还制定了其他一些行业目标:将每千瓦时的成本减少一半,降至1元人民币以下(0.144美元),并将能量密度提升2/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宁德时代正在加大研发力度,聘请了1000多名拥有尖端科学学位的员工。

  “他们的研发投入很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说。他还希望该公司能成为全球领导者。

  “他们拥有很大的规模,而且获得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支持。得益于各种优势,他们理应在国际化扩张中获得不俗表现。”他说。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8256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