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首款四核处理器 A10 Fusion性能到底有多强?

发布时间:2016-9-23 12:01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A10 , Fusion
来源: 手机中国 作者:李勇

相比增加的那些“新”功能,苹果iPhone 7系列所采用的全新A10 Fusion芯片无疑要抢眼的多,要知道每一代的A系列芯片都会有大幅的性能提升,掀起新一轮的“芯战”。这一代的A10 Fusion成为苹果首款四核处理器,官方数据显示,它拥有33亿个晶体管,相比iPhone6s的A9处理器快40%,是A8的2倍,图形处理器比A9快50%,是A8的3倍。

0.jpg

  性能再次提升

  资深果粉应该清楚,苹果是从A4芯片(iPhone 4)开始自主研发,此前所采用的芯片基本是由三星提供,而从A6芯片(iPhone 5)开始,苹果从公版构架改为自研构架,历代A系列芯片的改进可以参考下表。

00.jpg

  从上表苹果历代CPU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代A系列芯片的性能提升都离不开制程、架构、主频、GPU这四个方面的改进。来看看苹果A10 Fusion,目前得到的信息是它依然使用台积电16nm工艺制程,主频为2.23GHz,并没有达到此前传闻的2.4GHz。

  我们知道在CPU生产过程中,工艺越先进,制作集成电路的精细度越高,在同样大小的面积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CPU的功耗也就越小。例如苹果A9就采用了两种工艺,一种是三星14nm FinFET,芯片总面积大约为96平方毫米;另一种是台积电16nm FinFET,芯片总面积大约为104.5平方毫米。理论上三星14nm制程的A9会比台积电16nm制程的A9更优秀,但结果恰恰相反,主要是三星自己作死,从28nm Planner技术直接跳阶到14nm FinFET,步子太大难免扯到蛋。

  再来看下A9和A9X,相比A9,A9X的主频提升到2.26GHz,并且GPU达到恐怖的12核,功耗和热量有些爆炸。所以在同为台积电16nm制程的情况下,A9X芯片总面积大约为147平方毫米,相比A9的104.5平方毫米变大了,提升面积有助于快速散热。好在A9X是用在iPad上面,内部空间足够。

  那么A9和A10呢?A10的主频提升到2.23GHz,和A9X的差距很小,GPU方面,虽然不如A9X两倍提升那么大,但A10相比A9快50%的提升也不小了。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iPhone 7和iPhone 6s的尺寸基本上一致,而且A10和A9都是台积电16nm制程,能耗和发热问题显然不能像A9X那样通过增大芯片面积来解决。所以苹果才会将A10由双核更换为四核,两颗高性能核心可以保证A10相比A9在性能上的提升,两颗低功耗核心可以让大核心得到缓冲。

  还有个问题是,如果下一代iPad Pro的CPU,也就是A10X,如果工艺依然是台积电16nm不变,那么它单核心的性能提升非常有限,毕竟A10都到了2.23GHz,你不能指望A10X上到3GHz。如果想要保持A10X相对A10的性能提升,苹果很可能会在两颗低功耗小核上面做文章。四颗大核?好像有那么一点可能,iPad的尺寸够大,散热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

1.jpg

  苹果A10 Fusion

  最后我们还是看看苹果A10 Fusion的性能到底有多强吧。

  Geekbench 4的测试中,iPhone 7(A10)、iPhone 6s(A9)、iPhone 6(A8)的单核得分分别为3462、2519、1533,换算下A10比A9快了30%,比A8快了220%。

  而安卓阵营常见的骁龙820、Exynos8890、海思950以及联发科X25,在CPU性能方面相比苹果A10的差距非常明显,甚至还比不上A9。

2.jpg

  Geekbench 4数据

  GPU性能借鉴了安兔兔的3D测试,iPhone 7(A10)、iPhone 6s(A9)、iPhone 6(A8)得分分别为48564、34811、19717,换算下A10比A9快了31%,比A8快了240%。

  安卓阵营方面,骁龙820得分达到53755,比A10要强;Exynos8890的性能和A9相近;海思950以及联发科X25则和A8相近。

3.jpg

  安兔兔数据

  苹果A10 Fusion确实是目前性能最强悍的智能手机芯片,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性能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但在各家处理器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日常使用时的区别并没有多大,只有在高负载的大型游戏场景,才能感觉到性能所带来的区别。由于A10相比A9在性能上的提升并没有特别大,所以拥有iPhone 6s、iPhone 6s Plus的用户完全不需要更换iPhone 7。当然,款爷款姐以及一年一换的朋友请无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7448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