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威胁英特尔的不是AMD,而是苹果

发布时间:2016-9-19 10:17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英特尔 , 移动芯片 , A10芯片
科技网站The Verge近日撰文称,iPhone 7虽然外观改变不大,但其内置的A10芯片在单核性能上已经悄悄超越了笔记本产品。也许这代名为Fusion(融合)的处理器正是一个信号,未来苹果很有可能全面抛弃英特尔,在移动芯片界抢夺属于自己的王位。因此对英特尔来说,真正的威胁是苹果,而非已经丧失战斗力的AMD。

在棋局中,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家兵强马壮,未损一卒,但败局却已成定数。这种情况在科技界也挺常见,而这次束手就擒的恐怕是不可一世的英特尔芯片军团,而宣告它们失败的则是全新的苹果A10 Fusion芯片。

别先急着骂,我可没有说英特尔会在短时间内被苹果赶超。不过,新的威胁确实已经开始萌生,而这是过去英特尔从未经历过的,AMD都未曾有过这样的底气。

不服跑个分

最新的Geekbench跑分显示,iPhone 7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单核成绩甚至已经赶上英特尔的移动版CPU了。iPhone 7上这块A10芯片已经轻松将安卓对手们抛在身后,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Mac电脑的配置都豪华。一直以来,iPhone在跑分上都很弱,这点招来了无数的批评和嘲笑。新的跑分则是苹果的反击,它们正在加速前进,其核心正是移动平台。

多年以来,英特尔都是X86架构之王,它统治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唯一能与其叫板的对手AMD在进入新世纪后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同时,Wintel联盟的建立让英特尔的王位愈加巩固。不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整个世界正在滑向移动计算,而且这一转变速度可不慢,移动计算正在快速普及。此前,广告商放弃传统纸媒进军桌面平台,而现在它们则开始进驻我们的智能手机。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出货14.3亿台智能手机,而PC只有2.76亿台,前者已经达到了后者的5倍。去年第四季度,iPhone的出货量甚至盖过了PC。

均衡状态正在被打破

从数字来看,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已经在移动领域获得了与X86处理器在桌面领域相同的王者地位,它们都是业界的领军产品。不过随着A10芯片的破茧而出,这种均衡的状态很快就会被打破。既然A10已经开始超越英特尔的移动芯片,笔记本为何不干脆用A10呢?当然,鉴于macOS的X86属性,A10可能一时不能兼容的,但这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难道苹果会将iOS变成旗下的大一统平台吗?这种猜想听起来很疯狂,不过也很实际,毕竟A10在性能上已经完全可以Hold住正常的PC应用了。

其实无论是移动设备还是台式PC,都有整合的倾向:一方面,移动芯片更强大了,另一方面,我们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正在下降,执行的任务也越来越移动化。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办公场所陈设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许多的戴尔工作站依然摆在那里,旁边还放着惠普打印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作在办公室之外就被搞定了,而完成它们的生产力工具是手机。虽说许多专业任务,如Photoshop和Lightroom等应用依然需要macOS,但iPad Pro的出现已经昭示了苹果的新野心。

在Windows平台上,X86意义重大,因为它与庞大的游戏市场相衔接,但对于几乎无游戏可玩的macOS来说,X86的这点优势显得毫无意义。过去几年中,苹果将主要的研发精力放在iOS上,正因如此,两大操作系统的前进速度才会脱节。从许多方面来看,macOS都是一款老操作系统,到了生命末期很可能会被一脚踹开。现在,macOS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与iOS和iPhone的关系。

高端市场是英特尔最后的阵地

未来,英特尔的统治地位还会延续,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但由于高端市场较为小众,其控制能力将会有所降低。现在,人们制作视频时多数用的是Snapchat的Live Stories,而非专业的Adobe Premiere Pro。

去年,苹果创新力十足的12英寸MacBook一经发布便技惊四座,但它搭载的那颗英特尔Core M芯片却广遭吐槽,因此,今年当英特尔再发新款芯片时,苹果的MacBook系列直接放弃了更新,也许这是它们表达不满的方式之一吧。苹果擅长垂直整合,因此未来它们可能会试图控制自己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将英特尔的芯片剔除出去。

如果你在放眼下一代移动芯片,请将眼光转到移动端。过去几十年来,英特尔也一直在做类似的努力,但它们最终却一败再败。不过,苹果却摸对了路,通过10代的进化,iPhone在性能上趋近完美。今年的A10取名为Fusion(融合),恐怕也是在暗示PC与移动设备的融合。这一趋势势不可挡,横在我们面前的阻碍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7403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