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配对第二篇:密钥生成方法

发布时间:2016-7-8 11:34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蓝牙配对 , 蓝牙 , 配对
作者:蓝牙亚太区技术项目经理 任凯

《蓝牙配对第一篇:配对特性交换》谈到了低功耗(Low Energy,简称LE)的蓝牙配对特性交换。配对特性交换让连接的发起设备和响应设备双方都能够获悉彼此的配对特性。

可启用的配对特性有:
•    OOB(Out-of-Band)数据标志位
•    MITM(Man-in-the-Middle)标志位
•    SC—低功耗安全连接(LE Secure Connection)标志位
•    IO Cap—IO功能

*请阅读蓝牙技术联盟微信公众号3月25日历史文章《蓝牙配对第一篇:配对特性交换》,了解以上特性。

完成特性交换之后,双方设备就可以选择下一阶段所用的密钥生成方法了。下方列表中是低功耗传统配对(Legacy Pairing) 和低功耗安全连接 (LE Secure Connection) 的密钥生成方法。

低功耗传统配对:
•    直接连接(Just Works)
•    万能钥匙(Passkey Entry)
•    带外数据(Out-of-Band,简称OOB)

低功耗安全连接,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以外,还增添了一种新方法:
•    数值比较(Numeric Comparison)

操作流程(Workflow)
下面介绍一下选用设备的密钥生成操作流程:

第1步:查看配对特性交换框架中的安全连接位。如果双方的安全连接位都等于1,则采用低功耗安全连接,并进入第2步。否则采用低功耗传统配对,并进入第3步。

第2步:当选用低功耗安全连接时,发起设备和响应设备应遵循如下矩阵选择配对方法:


 
发起设备
  OOB已设置OOB未设置MITM已设置MITM未设置
响应设备OOB已设置使用OOB使用OOB  
OOB未设置使用OOB查看MITM  
MITM已设置  使用IO功能使用IO功能
MITM未设置  使用IO功能采用直接连接

•    “使用OOB”意为选择Out-of-Band
•    “查看MITM”意为忽略“OOB”,查看MITM标识
•    “使用IO功能”,进入第4步,根据双方设备的IO功能选择密钥生成方法

第3步:当选用低功耗传统配对(Legacy Pairing)时,发起设备和响应设备应遵循如下矩阵选择配对方法:


 
发起设备
  OOB已设置OOB未设置MITM已设置MITM未设置
响应设备OOB已设置使用OOB查看MITM  
OOB未设置查看MITM查看MITM  
MITM已设置  使用IO功能使用IO功能
MITM未设置  使用IO功能采用直接连接

•    “使用OOB”意为选择Out-of-Band
•    “查看MITM”意为忽略“OOB”,查看MITM标识
•    “使用IO功能”,进入第4步,根据双方设备的IO功能选择密钥生成方法

第4步:以下是IO功能和密钥生成方法的映射。根据下面这张图表,发起设备和响应设备双方就能根据他们的配对特性找到适合的连接方法。

 
发起设备
响应设备仅有显示屏显示是或否仅有键盘无输入键盘和显示屏
无输出
仅有显示屏直接连接直接连接密钥输入:响应设备显示,发起设备输入直接连接密钥输入:响应设备显示,发起设备输入
未经验证未经验证通过验证未经验证通过验证
显示是或否直接连接直接连接(低功耗传统配对)密钥输入:响应设备显示,发起设备输入直接连接密钥输入(低功耗传统配对):响应设备显示,发起设备输入
未经验证未经验证通过验证未经验证通过验证
 数值比较(低功耗安全连接)  数值比较(低功耗安全连接)
 通过验证  通过验证
仅有键盘密钥输入:发起设备显示,响应设备输入密钥输入:发起设备显示,响应设备输入密钥输入:发起设备和响应设备输入直接连接密钥输入:发起设备显示,响应设备输入
通过验证通过验证通过验证未经验证通过验证
无输入直接连接直接连接直接连接直接连接直接连接
无输出未经验证未经验证未经验证未经验证未经验证
键盘和显示屏密钥输入:发起设备显示,响应设备输入密钥输入(低功耗传统配对):发起设备显示,响应设备输入密钥输入:响应设备显示,发起设备输入直接连接密钥输入(低功耗传统配对):发起设备显示,响应设备输入
通过验证通过验证通过验证未经验证通过验证
 数值比较(低功耗安全连接)  数值比较(低功耗安全连接)
 通过验证  通过验证

随后,发起设备和响应设备就能获悉密钥生成阶段将要应用的方法了。后续的第三篇文章将继续介绍如何通过使用密钥输入(Passkey Entry),在低功耗传统配对中生成匹配密钥。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971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