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 推动中国电子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

发布时间:2016-5-31 10:51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电子制造 , IPC
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正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2015 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 2025”规划,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两化融合,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IPC—国际电子工业连接协会®全球总裁兼 CEO John W. Mitchell 博士于 5 月 30 日访问中国,就当今电子制造业转型升级、IPC 为中国企业提供的服务以及如何帮助中国会员提升核心竞争力、IPC 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两化融合浪潮,激活中国电子制造业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电子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国务院出台中国版工业 4.0 战略——中国制造 2025,并指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这对电子制造必然产生更新更高的技术要求。

John W. Mitchell 博士表示:“如今全球电子制造全产业链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密切关注技术走向。电子制造业技术趋势表现在:一是小型化,即在更小的封装内实现的功能更强更多。这将带动高密度互连(HDI)及微导通孔、嵌入技术、光电子学的发展;二是环保法规更加严格和消费需求日趋增长,无铅趋势驱动业界开发可靠性更高的新材料,同时无卤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IPC在这些方面有相应的标准和培训,使得企业能够在技术方面和环保方面不断提升。”

IPC 作为电子行业的国际性行业组织,通过提供行业标准、培训认证、市场研究和环境保护,以及开展各种类型的工业项目,满足电子行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帮助中国企业学习、导入国际化标准,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IPC 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在全球电子制造产业中的话语权

如今,全球电子制造业越来越集中于亚洲,超过一半的电子产品产于亚洲,而中国在其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进入中国逾十年的 IPC 也着力拓展中国业务,目前已发展了684家中国企业会员。

IPC 长期以来都致力于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从原材料到电子设计、再到印制板制造、电子组装及测试等方面的 IPC 标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生产各个环节的企业中。John W. Mitchell 博士表示:“IPC 已经开始在中国孕育新的标准,并成功促成了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标准制定、修订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使用 IPC 标准的企业。同时,我们还为中国企业提供最新技术标准的知识以及培训,进一步提升中国范围内电子工程师在专业方面的水平。”

此外,IPC 还通过举办世界手工焊接公益竞赛鼓励企业关注员工技能培训,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方式提高产品制造质量、树立榜样、提高产品一次性通过率,提高产品竞争力。今年是 IPC 第七届“OK国际杯”手工焊接竞赛,会有大约 200 多家国内电子组装企业参加比赛,今年的年度冠军将于 2016 年12 月份去深圳国际线路板及电子组装华南展览会参加世界冠军赛,与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欧洲、越南、泰国、印度、美国等国家的焊接高手同台展示自己的技能。

IPC 继续推动中国电子制造业创新发展

IPC 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四个年头,正逐步渗透到中国电子行业领域的各企业中。未来,IPC 将吸引更多电子行业的中国企业成为 IPC 的会员,通过先进的行业标准、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并实现业务增长。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尽快参与全球最高标准的制定工作,才能提升话语权并对IPC的国际标准产生影响,中国电子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才能更长远地发展最终实现由大变强。

关于IPC

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www.IPC.org.cn)是一家全球性非盈利电子行业协会,IPC 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班诺克本,中国总部设在青岛。我们致力于提升近3800家会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帮助他们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我们的会员企业遍布在包括设计、印制电路板、电子组装和测试等电子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会员驱动型组织,我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行业标准、培训认证、市场研究和环境保护,并且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工业项目来满足这个全球产值达2.17万亿美元的行业需求。此外,IPC 在上海、北京、苏州、成都、深圳、台湾、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华盛顿、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俄罗斯的莫斯科、印度的班加罗尔、泰国的曼谷等地都设有办事机构。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6573-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