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l推出业界首款针对Cat5e电缆的商用以太网收发器,优化2.5/5Gbps数据传输速率

发布时间:2016-4-28 11:49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太网收发器 , Cat5e
这款全新的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进一步扩充了Marvell面向园区级应用的交换器阵容,并支持4至48个NBASE-T端口

美满电子科技(Marvell)推出Marvell Alaska 88E2010/40系列以太网收发器,这是业界首款针对Cat5e电缆,全面优化2.5Gbps和5Gbps数据传输速率的商用以太网收发器产品。Alaska 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性价比高、尺寸小、功耗低,适用于最常见的、针对多种应用的Cat5e以太网电缆,这些应用包括802.11ac接入点上行链路、交换机、服务器、工作站和高端PC。Alaska 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与即将出台的IEEE 802.3bz标准相匹配,并且与NBASE-T联盟针对Cat5e电缆的2.5Gbps和5Gbps数据传输速率的规范相兼容。全新Marvell Alaska 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进一步丰富了Marvell Alaska的产品线,并已开始向全球客户提供样品。

为了提供无缝的系统级解决方案,Alaska 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可以与Marvell多款交换器配合使用,包括具有从基本的二层功能到全面企业级虚拟化和三层及以上的多种功能模式的交换器。这些交换器支持从4个到48个的NBASE-T端口,可以堆叠以用于40GbE和100GbE上行链路,此外还配备了应用软件,提供turn-key解决方案。

Marvell公司副总裁,连接、存储和基础网络(CSI)事业部总经理Michael Zimmerman表示:“Marvell的Alaska 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针对现有Cat5e电缆,实现了在SMB协议和企业环境下的2.5Gbps和5Gbps上行链路数据传输速率的优化,大大节省了对现有网络重新布线的费用。Marvell Alaska 88E2010/40技术采用了定制化设计,是市场上功耗最低、尺寸最小的以太网收发器系列之一,能够以非常高的性价比提供企业级交换器及应用处理器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能够完美地与Marvell所有交换器产品配合使用,可全面支持4到48个NBASE-T 2.5Gbps和5Gbps以太网端口。”

Alaska 88E2010/40系列器件采用了Marvell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适合低成本Cat5e以太网电缆的重复改造,可实现高达5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该系列器件支持Category 6(屏蔽或非屏蔽的)、Category 6a(强化的)和Category 7电缆以及长达100米的Cat5e电缆。这些器件能够支持各种各样的主机接口(2500BASE-X、5000BASE-R和SGMII)要求,还支持10G主机接口,例如USXGMII接口和具备rate-matching功能的XFI/RXAUI接口。这个收发器系列还与线路侧的传统低速以太网(1000/100/10Mbps)完全兼容。

Alaska 88E2010/40以太网收发器还采用了Marvell先进的虚拟电缆测试器(Virtual Cable Tester)技术,以检测电缆故障并主动监测电缆性能。由于采用了先进的DSP技术,新款收发器除了可以检测电缆短路和开路、报告故障位置以外,还可主动监测电缆性能,确定电缆长度和类型。

Alaska 88E2010/40系列以太网收发器的突出性能:
•    符合NBASE-T联盟针对2.5Gbps和5Gbps模式制定的规范;
•    在所支持的所有数据传输速率上,满足高能效以太网(EEE)IEEE 802.3az标准要求;
•    误码率(BER)好于10-15;
•    使用Cat5e电缆时,2.5Gbps模式传输距离达170米,5G模式传输距离达115米;
•    集成了Marvell虚拟电缆测试器技术;
•    面向管理数据时钟(MDC)和管理数据输入/输出(MDIO)的管理接口;
•    领先业界的低功耗性能;
•    88E2010和88E2040器件支持精确同步时钟协议(PTP)和介质访问控制安全(MACsec)功能。

在5月2日至6日于美国拉斯维加斯Mandalay Bay会议中心举行的Interop上,Marvell将在NBASE-T联盟的936号展位上展出Alaska产品系列。如需进一步了解有关Marvell 88E2010/40以及Marvell Alaska以太网收发器系列中其他器件的信息,请访问:http://www.marvell.com/transceivers/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567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