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未來:智能大屏、新能源、LED照明

发布时间:2016-3-21 16:35    发布者:hrconn
如何應對新能源汽車面臨的挑戰

  雖然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迅速,但相對傳統燃油汽車,續航裏程短依舊是阻礙新能源車廣泛普及的短板。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髒”,自電動汽車面世以來,各種技術路線百花爭鳴,其中應用最廣的锂離子電芯就有三元、磷酸鐵锂、錳酸锂等技術路線並存的現象。電動汽車實現産業化對電池提出了多項硬性要求,包括安全性強、能量密度高、壽命長、充電時間短等性能。


  據了解,新能源汽車上的電池受到材質和技術的制約,所提供的續航的裏程有限,目前國內生産的純電動乘用車在綜合工況下的續航裏程均爲達到300公裏。續航裏程短、充電時間長、電池壽命短,這些因素嚴重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解決電池續航的問題無外乎兩種:一是直接使用大容量電池,二是使用快速充電技術,目前電池容量無法實現質的飛躍,快速充電技術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思路。亮相本屆慕尼黑上海電子展的菲尼克斯電氣(E4.4302)深耕充電插頭板塊,不斷的技術積累與創新,使其迅速推出行業領先的國際直流車輛充電插頭,可安裝于充電站上,配置直流充電電纜、自由出線端,通過國際直流車輛插座以直流電(DC)爲電動汽車快速充電。

  另一方面,菲尼克斯電氣(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展位號:E4.4302)將在展會現場同步推出國際交流車輛插座,這是一套符合中國GB/T標准規範化的交流充電系統,可以進行單相和三相充電。特殊的機械鎖和裝置保證了充電安全性,如安裝在車輛中的電子鎖定螺栓也可以鎖定車輛插頭,以防插頭在充電過程中拔出。

  此外,在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精工半導體有限公司展示的汽車電子設備用IC包括電壓穩壓器(LDO)、電壓檢測器(Reset ICs)、锂離子可充電電池保護IC、實時時鍾 及 便利型定時器、E2PROMs (SPI, I2C, Microwire)、磁性傳感器IC (霍爾IC)、CMOS運算放大器。它們采用了汽車電子設備委員會(AEC)的針對車載電子部件所進行的各種可靠性和質量評價測試的AEC-Q100的測試項目,也主要面向電動汽車電力電子系統等應用。

  精工半導體有限公司(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展位號:E2.2412)基于在手表制造工藝中培育的低消耗電流技術(Zero Standby)和高精度技術(Zero Error),以及在日本車載設備市場占有率第一位的以高品質(Zero Defect)爲目標的E2PROM等的“3-Zero Concept”,提供可滿足客戶和社會需求的汽車電子設備用IC。精工半導體有限公司已獲得面向汽車行業的質量管理體系規格的TS16949認證。

      汽車照明未來關鍵詞:LED、智能

  LED市場的競爭愈來愈劇烈,衆多廠商已開始尋求新的發展領域,而汽車照明被譽爲LED照明市場的新藍海,LED廠商紛紛涉足這塊市場。相對來說汽車照明之所以能在衆多LED應用領域中脫穎而出,是因爲其較大的市場規模和較高的産品附加值。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車燈配套市場從2010年的178億增長到2013年的255億元,未來空間仍然樂觀,按照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3100萬輛以上計算,對應車燈配套市場將超過350億元,持續提升的市場空間爲具備實力的車燈企業創造出良好的成長空間。

  新型、智能化的LED燈具是國際汽車電子化中最耀眼的産品之一。汽車燈具是汽車的眼睛,時髦的汽車燈具是集實用性和裝飾性于一體,最能體現出汽車的品味,越是個性化的車或高檔車,就越是注重車燈的設計及品質。目前國際上高檔轎車(比如凱迪拉克、寶馬、豐田、和福特等)紛紛推出配有五彩缤紛的各種LED燈具的新款轎車來吸引顧客購買。

  由于高昂的成本、技術以及法規的因素,LED作爲汽車前照燈仍未成熟,至少在未來三五年內還不能全面取代鹵素燈和疝氣燈。但是,相信隨著未來LED成本不斷下降與技術同步提升,在汽車領域將得到更廣泛全面的應用,LED車燈也將變得更加安全和智能化,並且還將有更多更具有優勢的技術引領汽車照明的發展。

  科研實力雄厚的松下電器爲汽車照明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將攜帶最新産品方案參展本屆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展位號:E3.3100)。該公司車載數字LED照明解決方案由GaN基板LED與高性能MCU組合實現數字控制,具有高輸出高散熱的特點,可實現LED光源小型化。

建亞電子/燦達電子)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專案開發。
官網:http://www.okconn.com,產品諮詢400-0769-458,0769-83970035.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225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