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走进FPGA】前言:哪些人适合做FPGA开发?

发布时间:2016-2-25 11:47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FPGA , Verilog , SRAM
  “FPGA目前非常火,各个高校也开了FPGA的课程,但是FPGA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FPGA讲究的是一个入道,入什么道,入电子设计的道,就是说,这个过程,你得从电子设计开始,然后再学FPGA,而不是先从VHDL/Verilog开始,直接跳过数电模电。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涉及到你以后的发展高度的问题。我是过来人,我深刻体会到FPGA与数电模电的基础的深层次联系。对于本科生而言,你可以把FPGA当作业余兴趣,但不要把它当成今后的饭碗,你可以保持这个兴趣直到研究生读完。从我招聘的情况来看,做FPGA的至少要读过研究生。
  做FPGA,一定要学,一定要有兴趣,至少要学3年才算可以掌握这门技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每天与FPGA打交道,Xilinx官方网站的基本上每个英文资料我都看了一下,我看了整整两年的文档,才在这个行业有话语权,而我每天要研究14个小时的FPGA,差不多是一般人的两倍。现在我可以说我掌握了FPGA,可以用来做任何事情,CPU,交换机,等等这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我可以用相同的价钱把一个系统的性能做到大多数现状的10倍以上。或者说,某个东西,我看了一下,可以用10分之一的成本把这个系统做下来。我现在苦恼的是,不知道要做什么。我设计的千兆交换机,用FPGA做的成本,比用通用的ASIC还低。随着研究的深入,看着一行行代码就能想象出用什么逻辑电路设计,哪里是组合逻辑,哪里是触发器,VHDL/Verilog语言,设计的就是逻辑门,越是深入研究这些东西,越是觉得与电路关系深刻,之后设计的代码越像是用74系列搭起来的。这种时候,FPGA的性能将发挥到极致。在Spartan-3中,可以把逻辑运行到200MHz以上去,在Virtex-5中,跑600MHz是没任何问题的,编译系统报告的速度在-1的速度下有800多MHz。
  编写好的代码实际上是对电路的理解,我自始至终强调,做好电子设计才能做好FPGA,有了硬件基础,做好FPGA的话,你的收入可能会成指数增长。FPGA是电工的高级工具,掌握了它,你可以认为掌握了整个电子世界。”
  Bingo人为这位前辈讲的灰常的有道理,学习FPGA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并非可以白手起家的工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没有电路分析的基础,数电的知识,没有电子设计的实践,学习FPGA会很困难;就算短时间内你入门了,但你很难达到另一个高度。因此有人一直说,FPGA的门槛很高,一般都是研究生才开始真正从事的领域,这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Bingo学FPGA已经2年多了,觉得自己还是学了个皮毛,啥都不懂。大学课程之多,自学的时间真的不是很多。毫不夸张的说,入门FPGA,可以很快,但是学好FPGA,10年不算很久。
  在FPGA中,并非像单片机那样,每一个语句就执行一次操作,FPGA中的每一句语句就是一个电路,约束综合,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代码在屏幕上,RTL即在心中,这便是最高境界。有很多初学的朋友老是问我啥啥那里不行了,不去看看RTL(寄存器传输级),只在语法上做表面功夫,怎么可能有提升。
  上面那么前辈已达到的境界是“苦恼不知道要做什么”,可见前辈把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但也不想再做没意义的徒劳了。说这句话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数字电路的范畴,FPGA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由于FPGA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可以现场配置电路,而不是集成的IC,因此可以随时改变电路,现场编程,灵活应用。
  Altera、Xilinx两大巨头的对抗,嵌入式FPGA的大规模生产,FPGA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今后,FPGA真正嵌入ARM系统推广之后,很多分立的芯片都将被集成,手机可以被做的很薄,主频可以大大的被提高,电脑可以被做的很小,甚至出现基于FPGA的可重构协处理器的计算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FPGA的“为所欲为”,FPGA的应用在未来电子领域的发展,毕将会有相当广泛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政府大力出钱融资IC,国产FPGA(Astro等)的逐步兴起,给国人带来了希望。纵然国产FPGA在性能和价格上还不能和Altera,Xilinx,Lattice这些厂商比拼,但看得出国产FPGA正在努力提升,努力改善。最近热门的国产FPGA AstroII集成了MCU,FPGA,SRAM,这在芯片集成度上和功能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跨越,不管性能如何,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然,我们也希望某一天国产FPGA能够真正牛起来,到那时候,也许开发软件是中文版的哈,中国人可以义无反顾的使用自己国家的FPGA,中国完全掌握自主开发的能力,不用考虑货源,不用担心成本。相信这一天不会很远。
  


  京微雅阁——国产FPGA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119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