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Note 3拆解

发布时间:2015-12-21 14:51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note3

        11月24日 发布的红米Note 3,作为小米第一款金属机身,并配备了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终将千元机市场带入白热。前后有虎狼,也让雷军在感慨多年的做机生涯后不禁哽咽。从「为发烧而生」到「我所有的向往」,从务实到务虚,这是雷军或者说是小米的步伐?红米Note 3 姗姗来迟,它是为 MI 5 攒足了大招,还是踉跄的跟上了市场的节奏?走进冰冷外壳下的红米,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让我们热泪盈眶。
开箱体验:红米Note 3 开箱:全金属加指纹只要 899






本次拆机用到的工具有「十字螺丝刀」、「镊子」、「撬棒」、「撬片」、「热风抢」或「电吹风」
Step 1  取出卡托





取出卡托。





Step 2  拆卸后盖





用撬片从 USB 口进入,将手机撬开缝隙。
红米Note 3 的金属机身采用的是卡扣固定,无需用热风抢即可取下后盖。





机身划动,撬开后盖后,将后盖取下。
注意拆开后盖后,不要马上取下,还有指纹识别模块没有断开与主板的连接。





断开指纹识别模块 BTB(Board to Board,板对板连接器),取下后盖。





取下后盖,可以看见红米Note 3 没有二级面板,采用的也是常见的断板设计。
Step 3  主板断电






断开电池 BTB。
Step 4  拆卸「后 CAM」






拆卸「后 CAM」(后置摄像头)前,先断开主板上各处的连接器。
红米Note 3 主板上的连接器有两种:BTB(Board to Board,板对板连接器)和 ZIP(压缩连接器)






图中蓝色虚线框标注的为 ZIP,绿色虚线框标注的为 BTB。
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这些连接器分别为:
·蓝色:「前 CAM」(前置摄像头)、「TP」(Touch Panel,触控面板)、「侧键 ZIP」、「屏幕 ZIP」
·绿色:「后 CAM」(后置摄像头)、「电池 BTB」、「主 FPC」






断开「RF 天线」(射频天线)。





断开「后 CAM」的 BTB。
「后 CAM」上的胶圈,在完整取下之前,是不能单独摘除的。





取下「后 CAM」。






Step 5  拆卸「前 CAM」





取下天线支架的螺丝。
红米Note 3 内部用了两种一共 12 颗螺丝:黑色螺丝用在天线支架和「喇叭 BOX」处,银色螺丝用在主板处。






摘下天线支架。












取下「前 CAM」(前置摄像头)。





Step 6  拆卸主板





取下主板上的螺丝。





摘下振动马达上的固定钢片。






通过「后 CAM」下的散热铜箔揭起主板。






取下主板。






·绿色 SOC RAM:MTK Helio X10   Samsung 3 GB LPDDR3
·黄色 POWER:MTK 6331P   MTK 6332P
·蓝色 ROM:Toshiba 32 GB eMMC 5.0






Step 7  拆卸振动马达、「侧键 FPC」、听筒





从屏幕一侧加热后,摘下振动马达。












拆下听筒。






听筒用双面泡棉胶固定,拆卸后难以完美复原。





揭下「侧键 FPC」。





Step 8  拆卸电池





扯下电池背后的易拉胶。






取下电池。






红米Note 3 采用了一块 4000mAh 的电池,它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规格为 5V/2000mA。






Step 9  拆卸「喇叭 BOX」和副板






取下「喇叭 BOX」上的螺丝。





摘下「喇叭 BOX」。











断开「主 FPC」的 BTB。






取下「RF 天线」。





摘下副板。






Step 10  拆卸指纹识别模块





红米Note 3 的后盖在金属之下还有一层塑料支架。





加热稍许后,揭起石墨散热贴片,露出指纹识别模块。






取下指纹识别模块。






红米Note 3 的指纹识别模块,采用双面泡棉胶固定在后盖上。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5936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hyfly 发表于 2015-12-24 08:59:38
大概了解了构造,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