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公司设计工具: VisualAnalog(第二部分)

发布时间:2015-11-24 09:25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ADI , VisualAnalog
  在ADI公司设计工具: VisualAnalog(第一部分)中介绍了MOTIF(通过功能实现完成建模操作),它是一种新的仿真器引擎,内置于代替ADIsimADC的VisualAnalog中。 正如我所说的,这款工具的用途并没有改变,但仿真器的实现得到了一次更新。 有关MOTIF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该网站。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方方面面,然后通过VisualAnalog内的MOTIF来对ADC进行仿真。
  首先,要让ADC工作就必须设置一个输入激励。 由单音发生器模块(图1)设置采样频率、FFT深度(样本数)、模拟输入幅度和模拟输入频率。 如果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输入音,则可以勾选“Use Composite Amplitude”复选框,从而使输入信号的总幅度等于所输入的信号幅度值。 单击“Add”按钮,可将这些信号音输入频率表格。 注意,频率在“Frequency (MHz)”栏内输入,而相干频率将自动计算,并填入“Actual (MHz)”一栏。 如需禁用相干模拟输入信号,可选择“Non-integer Cycles”复选框。 如需使用复数输入信号,请勾选“Complex”。


  图1 .VisualAnalog – 单音发生器
  使用单音发生器完成输入激励和条件设置后,下一步便是配置MOTIF ADC模型设置。 在我们上一篇博客的示例中,我们讨论了最简单情况下的AD9680,即保留模型设置为默认条件,只观察ADC(未使能任何DDC功能)。 如需访问这些设置,请单击ADC模型中的图标(图2中红圈所示): VisualAnalog内的AD9680_1000模块。

  图2 .VisualAnalog – MOTIF模型设置
  ADC模型有两个设置选项卡:通用和仿真。 在通用选项卡上(如图3所示),显示模型属性以及中心频率(匹配单音发生器)。 此外,还可以指定奈奎斯特区。 它可以用来设置指定奈奎斯特区内的输入信号音,并混叠至指定的频率。 另外还能指定外部抖动,查看时钟抖动对ADC性能的影响。


  图3 .VisualAnalog – MOTIF ADC模型设置(通用选项卡)
                               
                                                               
                               
                  在MOTIF ADC模型设置的仿真选项卡(如图4所示)上可以选择可用器件配置。 就本例中的AD9680而言,可以使能多种DDC(数字下变频器)选项;默认为“仅ADC”模式。 本例中,我们选择“Real ADC + DDC + C2R”。 该选项可将模型设为采用实数输入信号进行工作,同时使能DDC和复数转实数(C2R)模块。 此模式下,可供AD9680使用的选项包括: DDC抽取率(1、2、4或8)、DDC增益(0或6)、NCO频率(在–fclk/2和fclk/2范围内有效)以及NCO相位失调(在0°和360°范围内有效)。 本例中,我们将抽取率设为1(不抽取)、DDC增益设为0、NCO频率设为250MHz(将频带对中于第一奈奎斯特区),以及将NCO相位设为0°。


  图4 .VisualAnalog – MOTIF ADC模型设置(仿真选项卡)
  完成模型的全部参数设置后,单击VisualAnalog上的“运行”按钮,以配置的设置来仿真AD9680。 该操作将生成一条FFT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MOTIF仿真 – FFT(fS = 1.0 GSPS,fIN = 101.013 MHz)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指定条件下的AD9680仿真,让我们再看一下实际测量值的情况。 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到,仿真数据与测量数据非常吻合。


  图6. AD9680测量 – FFT(fS = 1.0 GSPS,fIN = 101.013 MHz)
  设置VisualAnalog以使用MOTIF模型(以前称为ADIsimADC模型)时,如需更多信息,请参考:AN-905。 目前为止,我们仅仅讨论了如何在VisualAnalog中使用MOTIF。 另外还有一款在线评估工具也采用了该仿真器引擎,大家可通过ADI网站访问。 这款工具允许通过web对ADI公司的各种高速ADC进行仿真,无需安装VisualAnalog。 这对于希望快速进行仿真,或者在计算机上没有安装权限的用户而言很有用。 请继续关注,我们将继续讨论使用MOTIF仿真ADC性能。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5736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