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加强自研芯片,联发科很受伤

发布时间:2015-8-7 09:53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小米 , 手机芯片 , 联发科
文/柏铭007(通信行业观察者,微信公众号:baiming00789)

2014年底,小米和联芯合资成立松果电子公司,当时联芯将自己的LC1860平台以1.03亿元许可授权给松果电子,自此小米开启自己研发手机芯片之路。今年初小米推出红米2A手机,采用的正是松果的LC1860芯片,不过这个芯片显然不能说是松果自研的产品,而眼下有消息传出松果自研的第一款芯片预计明年初上市。

小米与联发科的合作

2013年底小米推出红米手机采用了联发科的MT6589T芯片,这款手机到2014年6月底销量达到1800万,成为小米至当时位置销量最多的手机款式。

采用联发科芯片的红米热销自然让联发科荷包满满,不过联发科却是流着眼泪数钱。原因是当时联发科推出的MT6589芯片是希望用于冲击中高端市场与高通一决高下的,可是小米却将这款芯片用于售价只有799元的红米,这让联发科的芯片被贴上了低端廉价的标签,让联发科进军试图中高端市场的梦想成为泡影。之后小米继续在红米note和红米1S上部分采用联发科芯片,并为联发科贡献了很大的销量。

2014年小米在中国大陆市场已经达到很高的份额,希望进军海外市场以赢得更多的销量。2014年下半年,小米进军印度市场,半年时间销量达到100万,正在小米踌躇满志准备再展雄图的时候,爱立信在印度市场起诉小米侵权,要求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场销售手机,不过很快印度法院解禁采用高通芯片的小米手机,而采用联发科芯片的红米1S依然被印度禁售。

在印度的专利侵权案让小米对采用联发科芯片有了疑虑,小米发展快速,但是一直都因缺乏专利而担忧在国内外受到对手的打压,除了爱立信外国内的中兴和华为试图对小米掀起专利战。而高通正是在全球拥有强大移动通信专利的企业,即使中国作出了反垄断处罚,在国内的专利反向授权还是部分有效,而在国外其专利反向授权当然有效,在印度市场采用高通芯片的手机迅速解禁让小米反省。

此外,随着高通和联发科竞争的恶化,高通的芯片价格急速下降,去年9月推出的骁龙410芯片当时售价12美元,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这款芯片已经降低到9美元,与联发科同档次芯片价格相当,综合考虑成本和专利等因素后,今年推出的红米note和红米2全面采用高通的芯片。

小米加强自研芯片

今年7月下旬ARM公布Q2财报的时候提到国内新增一家OEM厂商签约获得ARM的全系列架构授权,虽然ARM方面表示因为商业保密需要没有指出具体是谁,但是业内认为这很可能是小米,意味着小米正在加强研发芯片。

红米2A采用的LC1860其实是联芯科技研发的,并不能说是松果的自研产品,这是一款32位的A7架构产品,在目前64位流行的情况下,显然难以跟上市场的技术发展。在国内三家主要的手机芯片企业联芯、展讯和华为海思中,联芯的实力最弱,小米要想获得先进的芯片自然只能自己加强投入了。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小米正在往低端市场拓展赢取销量,今年推出的红米2A目前已经降价到499元,而要想在低端市场获得利润通过自研芯片降低成本就成为一个必行之路。目前松果提供的LC1860芯片价格在4-6美元,比联发科和高通的都低,如果未来小米与联芯的合资公司研发出自己的芯片,成本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增强小米的竞争力。

采用联发科芯片的可能性降低

由于考虑到专利问题,小米手机要走向国际市场将只会采用高通芯片;由于高通垄断着CDMA技术,小米要推出全网通手机也只能采用高通芯片;此外考虑到芯片品牌的影响,除了小米3部分采用了NVIDIA芯片外,高端手机一直都采用高通芯片。

由于联芯在WCDMA上的技术不够强和不支持CDMA,现在采用联芯芯片的红米2A只支持中国移动(微博)。目前在LTE 基带技术研发上高通和华为海思实力最强,这两家推出的基带也最先进,与处理器可以使用ARM的公版核心不同,基带研发需要很强的技术积累,这从三星和联发科的基带技术远远落后于前两家可以看出来,这样也注定了小米自研芯片现阶段只能在低端市场。

小米都是在中低端的红米系列采用联发科芯片,而今年推出的新手机红米2和红米note都没有采用联发科芯片,现在小米开始加强研发低端芯片,这将导致小米未来采用联发科的可能性更低。

联发科今年二季度的业绩显示营收同比下滑13%,利润同比下降49.2%。国内两大手机企业,华为占国内市场16%的份额(据HIS),已经推出麒麟620和麒麟930,据中国移动测试多载波聚合的PPT显示华为还将推出中高端的麒麟940、麒麟950和低端的麒麟310,其采用联发科芯片的可能性也大幅度降低;小米占国内市场份额18%(据IHS),两家手机企业占了国内市场的34%,现在小米也在加强研发低端芯片自然让联发科很受伤。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5208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