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谷歌Nest和Honeywell恒温器对比大起底

发布时间:2015-6-11 11:52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恒温器 , Nest , Honeywell , 物联网
家庭自动化是许多消费者接触物联网(IoT)的入门应用。因此,就供应商如何针对这一市场开展设备设计进行探讨再合适不过了。我选择了两款器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款是Nest恒温器,它几年前刚上市时曾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另外一款是新近推出的产品——霍尼韦尔 (Honeywell) 的智能Wi-Fi恒温器。两款产品在各大家居装饰连锁店均有售。

在研究这两款设备的过程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们在包装上具有显著差别。Nest恒温器采用量身定制的盒子包装,所有组件(包括安装工具)分层放置其中。其外观雅致,效果如同珠宝展示。而霍尼韦尔恒温器则采用纸盒包装,通过翻盖窗口展示器件。但包装打开后,却很令人失望。窗口展示的设备是由塑料垫料托着,而盒子剩余的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看起来像是装在华丽容器里的廉价玩具。


Honeywell 恒温器


Nest 恒温器

为了进一步比较两款产品的内部构造,我首先从外层开始进行观察。霍尼韦尔恒温器提供了一块全彩触摸屏,用于控制操作。这一特点的价值之一就是可以选择背景颜色,从而搭配房屋的配色方案。Nest恒温器外观与传统机电恒温器相似,配备一块简约的彩色显示屏显示电流和设定温度,并采用色标显示当前是处于加热还是冷却状态。它能够感应到用户的存在——在有人接近时自动亮起,并在不用时自动熄灭。



与霍尼韦尔恒温器的触摸屏不同,Nest恒温器需要用户旋转器件外圈来确定他们想要执行的操作,然后按下相应单元以确认选择。这些动作会发出咔哒声,作为触觉反馈。
        
霍尼韦尔恒温器的背面无任何螺丝或其他紧固件。其塑料外壳单元采用弹簧锁固定。而Nest恒温器的背面图则显示,该单元通过螺丝固定在外圈之中,装配更加牢固。


        
霍尼韦尔恒温器的入墙式插座是一块简单的、带有暖通空调(HVAC)单元线缆连接器的双层PCB。Nest恒温器的入墙式插座带有有源器件,包括一个意法半导体(STMicro)STM32L151微控制器和一个8通道模拟多路开关。插座板中间的气泡水准器用于协助将背板合适地安装在墙上。


        
采用的组件

霍尼韦尔恒温器的单个PCB上包括多个DC-DC转换器、稳压器和整流器、一个8通道12位ADC、128MB SDRAM、32M闪存和博通(Broadcom)Wi-Fi模块(屏蔽罩移除)。主处理器是爱特梅尔Atmel)926 ARM处理器,外面包覆了金属屏蔽罩,仅在扁平带状电缆至显示器下方可见。Nest恒温器的主要电子元器件全部被包覆在单个屏蔽罩下。靠近底部的两个附加电路提供检测功能。PCB与显示器通过螺丝固定,金属环被卡在两者之间,但可以自由旋转。


        
移除Nest恒温器主板的金属屏蔽罩后,可以看到一个德州仪器(TI)Sitara CPU、电源管理USB芯片、闪存、32Mx16 SDRAM及一个村田(Murata)Wi-Fi模块。此外,还有一个ZigBee网络协处理器,表明该器件将来可以进行扩展。


        
用户可以旋转Nest恒温器的外圈来选择选项。这个光电鼠标上的发射器/传感器组合就是用来检测旋转的器件。外圈内部可以看到光学鼠标元件用来检测旋转的沟槽图案。


        
Nest恒温器采用该红外接近传感器来检测操作者是否在场,并在操作者接近时自动启动。



但需要牢记的一点就是,物联网设备仅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与设备交互的软件,用来接收数据和下发指令。Nest和霍尼韦尔两款恒温器均搭载了相应的智能手机App,并提供演示模式,从而在用户实际上并无恒温器的情况下,可以用虚拟设备把玩。对于霍尼韦尔恒温器,演示模式可直接在登录页面点击链接获得。对于Nest恒温器,用户需要首先登录(用户名:demo@nest.com;密码:demo)。

对于高端家庭自动化设备,为了确认哪款设备能够提供个人所需功能,有必要对相应软件进行分析。在我看来,我认为霍尼韦尔恒温器只不过是一个带有Wi-Fi的触摸屏恒温器,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新功能。而Nest恒温器提供了一种学习模式,能够确定用户使用习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我编程,从而无需翻阅大量设置屏幕。此外,它还利用当地天气预报来预测用户家里何时需要作出更积极的响应才能达到理想设置。

我认为霍尼韦尔恒温器只是一款通过网络连接增加远程接口的过时设计。它并未利用网络连接来记录数据、关联其他信息来源等等。而Nest恒温器看起来倒是一款真正的物联网设计,其网络连接已成为其操作和特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您对上述器件有任何看法,或在上述技术解析中发现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出。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5046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