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LED新型显示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15-4-30 10:32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OLED , AMOLED , 显示屏
来源:WinTECH Media

近期最为热议的话题莫过于苹果Watch,作为智能手表中较晚推出的产品,苹果Watch仅推出一天就卖了100多万台,相当于三星、LG、Moto三家去年销售额的总和。在本月28日于上海金山区召开的“上海构建新型显示产业链创新链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在苹果Watch推出的背后,实际上是预示着苹果准备全面转向OLED显示技术,包括旗下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和iPAD系列。为了应对苹果和三星,国内各大厂商纷纷布局OLED新型显示产业, 在“十二五”国家战略创新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中国OLED新型显示产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是全产业链上下游需要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及可穿戴的快速发展,中小尺寸显示屏市场得以快速成长,年均复合增长率 CAGR达到8.0%,尤其OLED显示屏得到了更多用户的认可。十年前,只有三星一家配备AMOLED屏幕,而如今在2014年第3季之后上市的智能型手机中,共有11家制造商高达20款机种搭载AMOLED。据某研究机构报道,AMOLED的智能型手机2014年出货量为2.0亿支,2015年将达2.5亿支,增长率达23.3%,三倍于中小尺寸显示屏市场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日韩企业大举投资,企图抢占AMOLED市场份额,三星及LG公司加大用于柔性显示的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的投入,内地各大液晶面板企业竞相在AMOLED 技术上加大投资,都预示着“产能爆发拐点”的来临。

面对AMOLED产业发展拐点来临,中国AMOLED产业需要加快速度。而在如何缩小与领先者在技术和产能上的差距上,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都谈及“弯道超车”这个词,“韩国在AMOLED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在加紧柔性技术的布局,将中小尺寸AMOLED方面的投资全部集中于柔性领域,企图拉大与其他公司在技术上的差距。而中国AMOLED迫切需要加快柔性显示技术由研发向量产的转化,缩小在未来新技术方面的差距。”

和辉光电总经理朱克泰表示,“上海青橙、联想、LG目前都已开始采用AMOLED屏幕,智能手表中苹果和华为也都采用AMOLED屏幕。十年前三星已经不再投资LCD显示屏,三年前不再投资玻璃载体AMOLED,转而投资柔性AMOLED。随着众多业内同行的加入,AMOLED产业发展的趋势,必将是不再单纯的追逐规模(产能),而要在规格(高分辨率、柔性等)上做全球化的竞争。作为大陆最先实现AMOLED量产的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和辉光电产能居于全球第二位,已经完成玻璃载体AMOLED 技术积累,并正向柔性显示技术加速推进。”

吉林奥来德董事长轩景泉表示,“从OLED产业集聚效应来看,上海目前在全国走在前面,本土厂商面临的主要两个问题,一个是专利方面的挑战,另一个是在规模方面;为了避免关键材料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国家特别将OLED材料纳入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同时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陈秀宗表示,“如何弯道超车,对于本土企业来讲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技术积累,通过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来抢占市场先机,同时还要考虑到弯道超车后如何保持技术领先。”

市场对AMOLED的高度认可,预示着市场从萌芽走向爆发。而中日韩企业大举投资,企图抢占AMOLED市场份额,产能爆发已到拐点。据编者了解,和辉光电在现有国内AMOLED领域的领先优势基础上,正在计划启动二期投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OLED产业的竞争,就是国家层面的技术、资本、人才的全方位竞争。上海市经信委副总工程师林晶表示,“很高兴看到上海在OLED先进显示产业中率先突破,也很高兴看到上下游企业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中国AMOLED产业需要加快速度,尽快缩小与领先者在技术和产能上的差距。”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和辉光电、京东方、天马、维信诺等厂商正在积极布局AMOLED技术,都在不同程度的缩小与国际领先者在产能与技术两个方面的距离,同时带动本土完整产业链的纵深发展。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中,唯有持续的投入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快的带动终端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本土智能终端厂商能够采用国产的AMOLED显示屏,摆脱受制于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困境。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4875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