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低功耗:Atmel的ARM Cortex-M MCU突破功率性能瓶颈

发布时间:2015-4-9 14:57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Cortex-M , ULPBench , SAM L21
功耗仅为目前市面解决方案的三分之一,Atmel | SMART SAM L系列器件创下惊人的185分EEMBC ULPBench成绩

Atmel近日宣布,公司目前正在试产基于业内最低功耗的ARM Cortex-M解决方案的产品,其功耗在工作模式下已降至35µA/MHz,在休眠模式下为200nA。这一超低功率SAM L系列产品拓宽了Atmel|SMART 32位ARM MCU产品阵营,将电池使用期限从数年延长至数十年,减少了各类如火灾警报、卫生保健、医疗、可穿戴设备以及安放在乡村、农业、离岸 和其它偏远地区的器件所需的更换电池次数。SAM L21在具备超低功率的同时还配备了容量充足的闪存和SRAM内存,能够同时运行应用程序和无线堆栈,而这三项功能正是绝大多数物联网应用的基石。如今正在试产的SAM L21还附带了一个开发平台,包括Xplained PRO套件、代码库和Atmel Studio支持。

这一新系列产品功耗仅为当今市场上同类解决方案产品的三分之一,并集成了本公司专有技术的超低功率picoPower技术。在运行EEMBC ULPBench这一行业低功率参照标准时,SAM L21达到了惊人的185分,也是目前全球所有基于Cortex M处理器的最高分,并明显高于其它供应商所宣布的143分和123分。Atmel的SAM L21系列在全部40kB SRAM内存留用、实时时钟和日历功能有效的条件下消耗电流还不到940nA,而在最深度休眠模式下仅为200nA。

Atmel超低功率SAM L21产品系列完美适用于一系列的应用领域,包括物联网(IoT)、消费电子、工业、医疗和其它电池供电型设备。这一Atmel | SMART系列产品在低功耗方面的创新是通过多项技术突破实现的,其中包括:
  • 业内最优秀的工作模式电流消耗量。
  • SRAM反偏压技术,减少休眠模式下漏电流。
  • 在休眠模式下,不仅能够通过关断隔绝时钟信号停止切换耗电,还能避免子区域供电,完全消除了漏电流。
  • SAM L21外设支持梦游(Sleepwalking)技术,让外设能够在需要从休眠模式下唤醒时要求一个时钟信号,然后执行任务而无须通电启动CPU闪存和其它支持系统。
  • Atmel的专有事件系统功能允许外设合力协作解决复杂任务,只占用最低数量的门电路,达成尽可能最低的功耗。
  • 超低功耗电容触摸感应外设能够在所有运行模式下工作,并支配触摸唤醒。
Atmel公司微控制器事业部营销副总裁Pat Sullivan表示:“我们的SAM L21 MCU正帮助客户解决电池供电物联网设备所遇到的功耗难题。作为低功率技术的领导者,Atmel致力于向全行业提供真正差别化和无可匹敌的针对物联网优化的超低功耗解决方案。协同Atmel无线和安全解决方案配套运用时,就能为行业提供完美的物联网平台。”

EEMBC创始人兼总裁Markus Levy则表示:“在去年Atmel发布其SAM L21产品系列的时候,我就曾对其在工作模式和休眠模式下均能达到的超低电流消耗表示赞许,在看过SAM L21的EEMBC ULPBench分数之后我更能够肯定自己的观点了。 凭借着Atmel自有的专利技术picoPower,他们突破了业内基于Cortex-M的处理器以及控制器的低功耗瓶颈。这一次的ULPBench评分让人印象深刻,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家公司在低功耗领域的专业水平以及其他创新技术。”

评估套件


为了加速设计进度,新SAM L21系列兼容Atmel Xplained Pro这款专业评估电路板,特色在于使用Atmel Studio时能够自动识别,并且配有板载调试器和标准化的扩展接头。Atmel Xplained开发套件是一款成本低、使用简便、快速原型制造和评估平台,适用于Atmel AVR和Atmel | SMART ARM-based MCU。这一套能理想地演示Atmel MCU和MPU的特色和能力,并可通过范围宽广的扩展卡来定制。SAM L21 Xplained Pro得到了Atmel Studio的全力支持。Atmel Studio是一款免费IDE产品,也包含了适用于SAM L21电路板的功率分析工具,能够轻松定位功率峰值并计算平均功耗。

定价和供货


Atmel SAM L21系列目前正在提供样片,为了助您加快设计进度,在www.atmel.com为您提供了开发工具和数据单。产品量产安排于2015年9月。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4781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