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Power能否攻破英特尔的垄断地位?

发布时间:2015-3-31 15:17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OpenPower , Power架构 , RedPower , 服务器
来源:dostor

一直寻求整体突破的国产CPU正在迎来最好的时机。借助OpenPower的“东风”,国产Power芯片以及整条生态体系建设已经开上快车道。

近日,在美国圣何塞举办的OpenPower峰会上,记者看到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十分丰富,已占全部展示成果的1/4,包括了CPU、板卡及整机系统等。

“第一款国产Power芯片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在芯片上加载了国产的安全模块系统,是属于中国的自主安全芯片。”中晟宏芯董事长朱亚东告诉记者,这款国产处理器名为CP1,第一款使用CP1的OpenPower系统也将于今年面市。

CP1将用于无锡中太数据开发的名为RedPower(瑞德动力)的新型服务器产品,这也是中国第一款OpenPower双路服务器系统。“4月份我们将在美国进行主板稳定性测试,大约7月左右将正式供货。”无锡中太数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松表示。

在峰会上,来自中国的创和通讯展示了使用Power 8型芯片的国产品牌的OpenPower服务器系统,并也有计划在2015年面市。浪潮则展示了一款两路Power 8系统,该服务器支持两个Power处理器。北京新云东方公司的参会代表马元良透露,目前新云东方基于OpenPower规范正进行软硬件的产品研发,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对外发布,本次峰会上该公司还展示了针对OpenPower的集中管理平台软件。

Power是IBM小型机采用的处理器架构。由于其具备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常被金融、电信等领域采用。为了与英特尔的x86架构服务器对抗,2013年,IBM宣布将Power向业内开放,联合谷歌等公司组建OpenPower基金会。加入基金会的任何企业都可以设计和生产基于Power架构的CPU芯片与系统,并可对其进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造。目前,在大中华区已经有17家会员,包括中晟宏芯、浪潮、中兴等企业。

如今,OpenPower成员已经覆盖22个国家的110多个企业、组织和个人会员,发展速度可谓惊人。对此,OpenPower基金会总裁Brad McCredie表示,开放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趋势,OpenPower是全新的业务模式,通过基金会生态系统的建设,大家实现了共同开发,共享收益。

显然,中国企业加入OpenPower基金会,打通了中国IT产业从芯片设计制造、整机设计制造到解决方案开发的全产业链,将促进中国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IT产业链这一目标的实现。看上去,国产Power的形势一片大好。但在朱亚东看来,距离成功还差得很远。“人才以及生态系统是国产Power系统的门槛”。

“全国合格的CPU研发人才也就500人,而一个完整的芯片设计团队就得500人。”为此,中晟宏芯在美国奥斯丁建立了分公司,以此吸引华人团队参与。

据了解,芯片设计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得到更高层面的推动。教育部去年推动了5所大学开设新的电子学院,重点就是培养实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如今,我们已经与南京大学签约,由企业工程师做硕士导师,进行教学对接。”朱亚东说。

“构建基于Power架构的自主生态链才是其中最难的部分。”朱亚东说,OpenPower的开放不仅是从芯片、I/O、固件、整机到软件,产业链条的各个厂商都可以利用开放的技术获得商业机会。

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去年年底成立的中国Power技术产业生态联盟(CPTA)在苏州成立,将助推生态链的建设。中国将围绕OpenPower生态建设,打造“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同时,此次峰会期间,OpenPower基金会还宣布成立一个OpenPower顾问组,以此建立一个正式的机制,联合其它的开放性开发组织机构。顾问组的初始成员代表Linux基金会、OCP和中国Power技术联盟。

朱亚东说,CPTA的建立旨在利用OpenPower的技术推动中国安全可信的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建设。CPTA此次成为OpenPower基金会顾问组的成员,这是中国参与OpenPower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里程碑。

过去几年披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数据收集活动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科技公司的不信任。这都会影响到包括IBM在内的所有美国服务器厂商,国产化趋势在逐渐扩大。英特尔仍然不开放其知识产权,也没可能向第三方许可其服务器芯片技术。

IBM充分利用这一形势,把Power技术完全开放。英特尔始终垄断着服务器芯片市场,此次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将受到最大的挑战。IBM能否在中国市场战胜英特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4758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