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接口提升用户体验

发布时间:2014-12-24 15:07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人机接口 , HMI , NUI , IP平台

        OEM厂商需要实施产品差异化和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在此推动之下,各种人机接口(HMI)正在范围广泛的设备上得到越来越快地普及应用。能够实现语音、手势和其它类型输入的技术日趋成熟,推动力是大多数消费电子设备中无处不在的输入传感器的已有配置,如相机、麦克风、陀螺仪等等。而且,借助来自CEVA等公司的高性能、低功率处理器,现在可以提供高效运行复杂技术的处理能力。
人们喜欢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与其设备进行“互动”。例如,与设备交谈来替代按下按钮,对着设备做手势而不是握住鼠标。这类HMI称作“自然用户接口(NUI)”,因此,“良好的”HMI实际上是自然的人类交流。
CEVA提供各种用于SoC设计的完整IP-based解决方案,这些SoC设计目标是实现这类便利性和高效率,而不会牺牲性能或至关重要的功耗要求。CEVA的完全可编程产品,比如CEVA-TeakLite-4和CEVA-MM3101平台使用极低的功率,能够设计用于小外形尺寸产品,使得这类设备人们可以负担,并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期满足各种各样的用户市场需求。
通过CEVA,产品开发人员能够轻易集成HMI特性,比如:
● 各种语音功能,比如通过简短的命令唤醒设备(玩游戏,拍照) 。
● 提升语音交互功能,通过手和手指对设备的手势来实现手势识别 。
● 根据特定用户的面部和声音自动激活和安全锁定设备。
● 设备通过跟踪用户的眼睛、头部和身体,根据这些输入更好地调整显示的内容。
● 通过结合来自设备传感器的所有数据,为用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例如,当危险来临时向用户报警,当用户在国外时翻译菜单,通过姓名及其它来确定朋友。
未来的HMI技术将随时随地地与我们在一起。在家中,你能够通过语音和手势来控制各种设备。汽车周边安装了传感器,将在汽车驾驶和危险报警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外部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将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周边信息,做好准备以快速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通过增强现实来使得事物更有趣。设备将会了解人们的喜好,从而更快地接入所需的信息。
对于实施这项技术的大多数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设备——设计人员必须在极小的受限的外形尺寸中进行设计,同时具有严苛的功率要求。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中没有很多的空间来容纳大型电池,它们必需在能够更换电池之前运行很长的时间。与使用耗能较高的CPU和GPU的移动设备不同,可穿戴设备必需大幅降低这些要求,因此,专门用于了解来自传感器的诸多输入并且处理进入复杂NUI应用之数据的处理器将成为业界主流。




       
CEVA提供两款主要平台来满足先进的HMI和NUI应用需求:
CEVA-MM3101平台专门用于计算机视觉和成像算法,包括一个专门用于这些算法的功能强大的可编程矢量处理器,用作开发这些算法、示例算法和应用基础的广泛程序库,以及一个广泛的拥有来自各种合作伙伴的完整应用生态系统,这些合作伙伴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例如手势、面部、眼睛跟踪等等)。此外,CEVA提供了一个包括相关软件工具、开发板和应用开发工具套件(ADK)的完整开发平台,简化了新型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开发。这款平台的突出之处在于能够平行运多种复杂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同时具有极低的功率消耗(典型的多种NUI算法组合功耗低于100mW)。
CEVA-Teaklite-4产品的重点在于通过专用DSP来实现超低功率和非常强大的音频和语音算法,该处理器还带有完整的开发平台,包括软件和硬件工具、DSP程序库和一个广泛的音频和语音算法生态系统,涵盖语音触发、语音识别、降噪和其它更多。TeakLite-4的主要特性是能够以极低的功率执行所需的复杂的语音、音频和其它的信号处理算法。配合这款IP的应用案例包括语音激活、音频处理和“始终在线”传感器融合。例如,这款IP能够实施语音触发功率低于60mW的设备。


人机接口正在改变人们与电子产品的交互方式

两款平台均能够通过共享的多媒体框架(AMF),简便地将相关的任务从CPU上卸载到处理器上。AMF可专门集成进Android OS中,将卸载任务从CPU上提取到DSP上,从而实现低功率和高效率。
CEVA继续投资改进这些IP平台的性能和功率效率,并且进一步实现应用开发人员开发过程的自动化和简单化。同时,CEVA不断努力通过附加的程序库和合作伙伴软件来改编软件产品,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对于更新和更复杂算法的市场需求。



手势识别监测器(可选)
Omnivision传感器
CEVA-MM3100硅电路
eysSight GUI接口
串行端口连接
笔记本电脑eyeSight GUI软件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3649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