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的遥控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发布时间:2014-12-24 14:56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遥控 , 555时基电路 , 多谐振荡器 , 红外遥控

        遥控器是一种用来远控机械的装置。现代的遥控器,主要是由集成电路电板和用来产生不同讯息的按钮所组成。电子爱好者制作遥控电路,可以选用专用集成电路板来制作,但掌握一些常用遥控电路的原理,对提高自身技术很有帮助。单通道、单用户遥控电路是遥控电路中最简单的一种,电路通常用于光、声控制。
一、光控电路
图1是采用555时基电路构成光控电路。由于它无需专用的发射器,故属于遥测电路。光电二极管VD1作光检测和转换用,视需要采用不同性能的光电二极管,可将红外光或可见光转换为电信号。IC1时采用NE555组成施密特触发器,对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整形和功率放大以驱动后续电路,驱动电流达200mA,可直接驱动继电器或微型电机。本电路为正逻辑控制,即ICl有光照时输出高电平,无光照时输出低电平。如需要负逻辑控制,只需将VDl和R1相互易位置即可。C1、R2积分电路是滤除干扰脉冲,防止误动作。电源电压范围5V一12V,调试时根据需要调R1,使电路有适当的灵敏度。本电路可用于红外探测、防盗报警或危险禁入报警;如果本电路光检测头探测的是生产过程,输出接入电子计数器,还可用于产生线上产品数量检测、印刷机走纸数量检测。



图1 光控电路





       
二、声控电路
图2是以双运放LM158为核心构成的声控电路,实质上也是遥测电路。IC1-1,构成20倍电压放大器,将微型驻极体话筒拾取的声控信号放大到一定幅值,经VD1整流、C3、R5滤波后送入IC1-2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电压比较器的基准电压取自R6、R7的分压点,约0.8V.无声控信号时,IC1⑤脚电压为0V,小于⑥脚的基准电压,输出OUT=0;有声控信号时,⑤脚电压大于⑥脚基准电压,OUT=9V.调试时,调节R3可改变IC1-1的电压增益,使接收灵敏度适宜:
也可调节R7,改变电压器的比较电平(基准电压),以兼顾灵敏度和抗干扰的要求(R7增加,抗干扰能力加强,但灵敏度低)。电源电压范围5~15V,IC1也可选用其它型号运放。一般来说运放能驱动十几毫安的负载。声控信号可以是击掌声、口哨声、敲击声等。本电路可用于声控开关。



图2 声控电路

【分页导航】
  • 第1页:光控电路
  • 第2页:声控电路
  • 第3页:超声波遥控发射/接收电路
  • 第4页:红外遥控发射/接收电路




           
    三、超声波遥控发射/接收电路
    如图3所示,超声波发射由555定时器组成多谐振荡器,其中RP、R1、C1为定时元件,由振荡周期计算公式(设W1=15.3kΩ)。








    图3 超声波遥控发射/接收电路


    调W1使振荡频率为40kHz,于是555的③脚输出40kHz方波,通过T1驱动超声发射头T40.
    超声波接收头为R40,必须与T40成对使用。接收电路类型和工作原理与图2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图中的ICl-1构成40kHz双T网络选频放大;C4、C5、VDl、VD2为倍压检波。IC1-2电压比较器与图2中相同。
    通常超声波遥控距离2m~10m,可通过调整ICl_l的增益电阻R3和IC1-2比较电平电阻兼顾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本电路可用于防盗报警或危险禁入报警。




           
    四、红外遥控发射/接收电路

    红外遥控发射、接收电路如图4所示,发射电路与图3基本相同,也是由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只不过振荡方波驱动的是红外发射管D1振荡频率35kHz~40kHz,由RP调定。接收电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CX20106,接收中心频率f0=30kHz~60kHz,但必须与发射端频率一致,由R4调定,当R4取220kΩ时,f0约为38kHz.红外接收管PH302接收到的信号由①进入IC2,经放大解调后由⑦脚输出。调试时,首先调节接收电路R4,使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一致;然后调节R3,使电路有合适的灵敏度。本电路的遥控距离为8m~10m,可用于防盗报警;如果接收输出端接入电子计数器,可用于生产线上产品数量检测;如果接收输出端驱动三极管,再由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继电器带动电磁阀,电磁阀用来控制水龙头,就构成了自来水自动控制器。发射头装于自来水龙头附近,发射头可以是人体感应式,亦可是光电式,只要手靠近水龙头,就能打开自来水阀门。当然,还可制成自动洗手烘干器。


    图4 红外遥控发射/接收电路





  •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3643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