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emi发布新型超安全SmartFusion2 SoC FPGA和 IGLOO2 FPGA

发布时间:2014-10-16 10:51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SmartFusion , IGLOO , 安全性 , FPGA
新的SmartFusion2 SoC FPGA和 IGLOO2 FPGA安全特性在器件、设计和系统层次上提升了主流应用的保护功能

美高森美公司(Microsemi)宣布提供新型超安全SmartFusion2 SoC FPGA和 IGLOO2 FPGA器件,它们在器件、设计和系统层次上的安全特性都比其他领先FPGA制造商更先进。新的数据安全特性现已成为美高森美主流SmartFusion2 SoC FPGA和 IGLOO2 FPGA器件的一部分,可让开发人员充分利用器件本身所具有的同级别器件中的最低功耗,高可靠性和最佳安全技术,以期构建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帮助赢得显著的上市时间优势。

Aberdeen集团指出,到2020年大约有500亿台设备将会联网。这些设备不仅必须安全,而且还需要在器件、设计和系统层次上均保持安全。例如,即使设备或系统即使符合先进加密标准(AES),也可能易于遭受侧信道攻击(side channel attack)。美高森美获得授权的专利差分功率分析(DPA)解决对策通过保护存储在系统中的密匙防止遭受此类攻击,以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

美高森美高级产品线营销总监Shakeel Peera表示:“即使在公众非常关注安全性的时候,大多数用于开发主流应用的FPGA器件也不一定提供保护数据和宝贵应用IP所需的安全性水平。美高森美全新FPGA安全特性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这对于许多正在开发的新型主流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核心路由器、交换机、小型蜂窝、远程无线电头、导弹系统、工厂自动化、过程控制和安全通信。”

美高森美最新一代SmartFusion2 SoC FPGA和 IGLOO2 FPGA是业界最安全的可编程器件,具有实现安全的可编程器件所需的三个关键因素——安全硬件、设计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美高森美的数据安全器件通过安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构建,具有以下特性:

来自Cryptographic Research Inc.授权的专利保护 DPA对策
  • 包括有源网格的有源篡改检测器
  • 安全快闪密匙存储
  • 通过内在ID的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 Quiddikey-Flex,实现独特的密匙生成
  • 通过NIST全面认证的加密加速器

根据Ponemon Institute的报告,每个丢失记录的数据泄露成本可能高达246元美元左右,也许会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造成重大影响。而且,现在各种各样主流应用都使用具备有限安全特性的FPGA器件开发,表明了应对多层次的安全方法比以往更为重要。此外,使用基于硬件的安全特性可以创建比纯软件方案更加安全的系统,并且构成安全的软件系统的基线。

要了解有关美高森美SmartFusion2 SoC FPGA评测工具套件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页www.microsemi.com/fpgaevaluationkit。客户还可以在以下网址联络美高森美销售团队 sales.support@microsemi.com

供货


了解如何使用SmartFusion2安全套件中 SmartFusion2 SoC FPGA和 IGLOO2 FPGA的先进安全特性,请访问公司网页www.microsemi.com/enhancedfpgadatasecurity。如有问题,请联络Sales.Support@Microsemi.com

关于美高森美的全新SoC FPGA安全特性
  • 唯一带有PUF的FPGA器件
  • 唯一带有基于Cryptographic Research Inc.授权许可技术之三重专利DPA对策技术的FPGA器件
  • 唯一具有全面数据安全处理功能的FPGA器件,带有用于AES、SHA、HMAC、椭圆曲线密码体制(ECC) 和非确定性随机比特发生器(NRBG)的硬件加速器
  • 通过全面的NIST认证,具备顶尖安全性的可编程器件
  • DRBG、AES256、SHA256、HMAC、ECC-CDH
  • 有源篡改检测器
  • 归零(Zeroization)

关于SmartFusion2 SoC FPGA
SmartFusion2 SoC FPGA在内部集成了可靠的基于快闪FPGA架构、一个166 MHz ARM Cortex-M3处理器、先进的安全处理加速器、DSP模块、SRAM、eNVM和业界所需的高性能通信接口均集成在单一芯片上。美高森美公司的SmartFusion2 SoC FPGA是设计用于满足对先进的安全性、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关键性通信、工业、国防、航天和医疗应用的基础要求的器件。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3345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