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4G斗法:中移动连续四次下调资费

发布时间:2014-10-10 15:40    发布者:老电工
关键词: 中移动 , 联通 , 电信 , 4G
W6.jpg
 
  中移动抢跑4G将近一年后,另外两家运营商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4G入场券。上周,北京电信和北京联通相继宣布在北京开通4G业务。

  为争夺用户,运营商本周在4G市场启动了更加激烈的市场推广竞争。今天,中国移动在北京将举办资费调整媒体通气会,而中国联通则借爱立信之口,召开媒体会,向外界吹“5G”风。两家电信企业的4G斗法正式开始。

  联通出牌:双4G网络

  去年12月,工信部向三家运营商发放TD-LTE商用牌照,受益最大的是中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因为自身的网络特点,更期待FD-LTE牌照。

  直到今年6月,工信部才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在16城市进行LTE-FDD和TD-LTE混合组网实验的牌照。本月又扩增40 个混合组网的实验牌照,其中包括北京等一二线城市。业内人士称,这基本意味着4G自由竞争时代的开启。

  北京联通人士向媒体表示,目前国内使用的4G有两种制式,分别是LTE FDD和TD-LTE,中国联通采用LTE FDD和TD-LTE混合组网的形式,即“双4G”,FDD峰值150M/bps及TD峰值100M/bps。而目前,北京移动只提供TDD的4G网络。

  北京联通正式开放4G专属176号码段,两万个号码整段上线。北京联通3G老用户无需换卡换号,只需要在联通官网上进行网络预约升级,就可平滑升级到4G网络。

  中移动的防御战;连续四次下调资费

  刚刚获得4G的入场券后,中国联通已经悄悄启动“5G”的战备。今年5月,杭州地区就出现铺天盖地的橙色联通5G宣传广告。移动这边才刚提出要“跨越3G玩4G”,这会有人告诉你“5G来了”,怎能不吸引你的目光。后来,用户才发现原来浙江联通是在玩文字游戏。他们推出的并非第五代移动通讯服务,而是推出了一个5GB的流量套餐包。

  这明显针对的是4G的软肋。在试跑阶段,移动曾受到来自用户的多方批评,包括对资费过高的抱怨,市场还曾传出“一夜醒来房子没了”的段子。

  不过中国移动在对应市场质疑声音的同时,也在对流量重新定价。今年5月以来,中国移动集团已经先后三次下调全国资费,各地分公司也在集团资费基础上,进行资费调整。

  来自中国移动的信息,本周四,中国移动将再次召开漫游资费和流量资费新闻发布会,将继续下调流量资费。分析人士称,这是对竞争对手进入4G市场的价格防御。

  联通短期内难追平移动

  北京联通市场部总经理李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北京联通的4G网络已覆盖城区及全部县城区域,并延伸覆盖机场等部分重要区域。此外,室内站重点覆盖高校、CBD等重点商务区域楼宇、医院等,今年底基本实现全市覆盖。

  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北京联通和北京移动的网络覆盖将旗鼓相当。北京联通人士表示,联通从3G可以平滑过渡到4G,所以网络改造非常容易。

  电信专家付亮认为,目前中国移动在4G基站方面已经占有绝对领先优势,中国联通和电信很难短期追平。

  根据中移动公开的数据,目前中移动在全国已经建成50万4G基站,而中国联通半年报披露的4G基站数据仅为十万左右。截至今年8月下旬,中国移动4G用户数已经达到3000万,两个月之前,这一数字还只有1400万。中国联通4G用户数约为99.5万;于7月份刚刚启动4G手机服务的中国电信尚未公布其用户数。

  但这并不意味着联通没有机会赶超。

  “因为4G的频率比较高,所以需要把基站建得更加密集才能保证比较好的4G网络。在4G网络不好的地方,网络会自动下滑到3G。因为中国移动的3G网络比较差,所以中国移动需要建更多的基站,避免用户下滑到3G网络。”付亮称,这是中国移动的弱势,而另外两家运营商的3G网络具有优势,比如联通的3G网速已经可以达到每秒21M,4G下滑到3G并不会给用户带来太大的体验差距。

  目前,三大运营商的4G资费方案全部亮相,4G资费门槛大降,激发了用户转网4G热情。同时流量单价大幅下降;一方面,4G套餐内流量大增,变相降低流量单价。另一方面,三家运营商推出的自由定制套餐,套餐内阶梯定价进一步拉低了流量费,流量包从MB进入GB时代。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33333-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