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工程师都去哪了?(二)

发布时间:2014-4-24 15:14    发布者:绝对好文
关键词: 汽车工程师
作者:王玉刚

本来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的人才发展是走在健康和积极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说开始由上坡,逐渐走入平坦的快车道了,但是我们的人才却总感觉不给力,什么原因呢?都在忙什么?都去哪了?

我要说的是中国汽车界的精英们都被“杀死”了,被国外的汽车集团给雪藏了起来,怎么雪藏?给你高福利、高工资、高待遇把你养起来,让你养尊处优,给你体面的一切,作为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独立的个人都会失去斗志,可是对于国家呢?我们的汽车工业就要变成缓慢式的前进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你的青春斗志时期已经过去时,合资或独资企业会把你放出来,你就是专家级的了,你掌握的是国外公司的“最新的技术(仅限于某些零部件的某一领域)”,出来之后你会把你所学的技术和知识灌输传播开来,这个周期又有很长的时间,国外会利用这个时间去研究新的技术,然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感觉是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可你永远也别想追上。

其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外资或合资企业给予工程师们的待遇是国内民营企业望尘莫及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工程师们的一个理想的标杆,为能够进入到这样的企业工作为荣,就这样,我们的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们毫无怨言的走入了别人为我们挖好的温柔坟场,这个坟场就是准备埋葬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温柔乡,乐不思蜀矣!

所以中国的自主企业就是一直不给力,中国的消费者们就一直在骂中国的自主企业。让中国的自主车企业逐渐的放慢了脚步,有的企业在走的过程中就倒闭了、被拖死了,一个接一个,然后,中国的汽车工业不得不宣布灭亡,这也是一种鸦片,鸦片式的管理、鸦片式人才培养计划,危害性我就不再深说了,我们用自己的钱养着我们自己的精英,并同时残杀着我们自己的民营汽车企业。

在合资或独资企业中的中国工程师们是怎么工作的呢?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设计人员,有的只有引进类型的工程师,什么意思?就是派你到国外读懂图纸回来后照着图纸做就可以了,不允许你发言,也不允许你改动,给你指定了几百个条条框框,美其名曰:XX体系,XX流程等等,这些东西好吗?好,是真的好,于是乎你就自愿的进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就出现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XX流程,还有就是进入这样的企业你的英文一定要好,因为你英文不好就看不懂图,无法和国外的工程师进行交流,这样,工程师们就需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学习英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拿出时间来学习英文的时候,你放弃了什么?是以什么作为代价的?

我想不明白的是,国外的企业到中国来赚钱,为什么让我们学习他们国家的语言?为什么不是他们派会懂汉语的工程师来中国指导?现在我们有钱了,到国外去收购企业,奇怪的事,依然是我们要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来中国的时候怎么没有尊重中国的风土人情呢?更奇怪的是中国人居然接受了,而且没有任何的反抗的情况下接受的,我真的是不理解啊!中华民族的精神哪里去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我敌视国外的制度和管理呢?我的观点是“师以长夷以制夷”,同时我们要采取批判的认识和接受,不是什么都拿来,拿来就用,你分析了吗?你了解了吗?适合我们的企业吗?

总体来说,汽车企业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1价格和性能

    2品质和服务

    3品牌和价值

有很多的国产汽车企业还没有从第一个阶段杀出来就夭折了,每一个阶段都至少需要10~30年的时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本来我不想解释,但是给我的评论文章中有人觉得:怎么我们30年了还在抄袭?那我在这里解释一下吧,就说新车抄袭的周期最快也要24~26个月(包含设计,设备开发,设备和生产线调试,产品的路试和认证等等很多工作要做)。然后,才能上市销售,你买了车就能马上就说车的好坏吗?要多长时间呢?你怎么也要开个几万公里吧,之后,你才会对人家说这个车怎么样怎么样,这要几年呢?形成口碑效应需要多久?

如果真的是30年的话(实际上中国有真正的和国外一样的汽车设计开始来说是1999年),够快的了,中国的工程师们做的够快的了,走到了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开始让国外的企业开始害怕了,这就是我们的成绩,能够让对手害怕,至少说明他们开始重视我们了,任何事情都不要揠苗助长,我们是在做技术不是在搞政治,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迟早有一天给你找回来,国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困难重重,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见谅见谅啊,啰哩啰唆的又写了这么多,还有兴趣看吗,那就看看下篇我要说的核心内容吧。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2896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