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监控器IMP809/810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0-6-11 15:17    发布者:我芯依旧
关键词: IMP809 , IMP810 , 电源 , 监控器
1. 概述
  
IMP809/810是IMP公司新研制的一组CMOS监控电路,能够为低功耗微控制器MCU(或μC)﹑微处理器MPU(或μP)或数字系统监视3~5V的电源电压。在电源上电、掉电和跌落期间产生不低于140ms的复位脉冲,将该功能集成到一片3脚封装的小芯片内,与采用分立元件或通用芯片构成的电路相比,大大减小了系统电路的复杂性和元器件的数量,显著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精确度。
  
该系列产品能提供高、低两种复位信号电平,还能提供6种复位门限4.63V、4.38V、4.00V、3.08V、2.93V和2.63V,以供选择。
  
由于IMP809/810系列芯片性能优良,实用性强,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另有几家著名公司也在生产功能上和引脚上完全兼容的集成电路。可互换的产品型号有MAXIM公司的MAX809/810、DALLAS公司的DS1809/1810、ADI公司的ADM809/810等。
  I
MP809/810系列芯片主要应用于: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系统,嵌入式控制器系统,电池供电系统,智能仪器仪表,通信系统,寻呼机,蜂窝移动电话机,手持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
  
IMP809/810系列芯片主要特点:6种精确的复位门限,可监视5V、3.3V、3V电源,140ms的最小复位脉冲宽度,Vcc=1.1V时确保复位信号有效,两种复位信号电平可选,不需要外部元件,微型3脚SOT23封装。


2. 内部结构和引脚功能




IMP809/810系列芯片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各引脚功能见表1。





3. 功能说明
  
复位信号用于启动或者重新启动MPU/MCU,令其进入或者返回到预知的循环程序并顺序执行。一旦MPU/MCU处于未知状态,比如程序“跑飞”或进入死循环,就需要强行将系统复位。IMP809/810就用于监视系统的电源电压,并在偏离正常范围时,即低于复位门限时,发出一个复位信号。
  
对于IMP809,在电源上电、掉电或跌落期间,只要Vcc还大于1.1V,就能保证RESET输出电压不高于0.4V的低电平,确保复位信号有效。在Vcc上升期间RESET维持低电平,直到电源电压升至复位门限以上。在超过此门限后,内部定时器大约再维持240ms后释放RESET,使其返回高电平。无论何时只要电源电压降低到复位门限以下(即电源跌落),RESET引脚会立刻变低。
  
IMP810提供的复位信号为高电平RESET,其它功能同于IMP809。一般复位信号较多地采用低电平,所以IMP809应用较多。也有些单片机,如INTEL的80C51系列,需要高电平有效的复位信号,这时应选用IMP810。


4. 特性参数和时序图


4.1
选型



厂家提供6种型号后缀不同的产品,分别代表6种不同的复位门限(见表2)。


4.2
极限参数
(见表3)



与时间有关的参数请参看时序图(图2)。


5. 应用举例


5.1
典型应用






IMP809/810的典型应用电路如图3所示,十分简洁。


5.2
特殊应用



根据不同的开发目的和设计要求,以及不同的MPU/MCU型号选择,可以灵活地选用IMP809/810以及带不同后缀的产品。以下给出两种不同用法,以便从中受到启发。


(1)确保Vcc=1.1V时复位信号电平仍有效



确保VCC=1.1V时复位有效


通常情况下,当Vcc降至1.1V以下,IMP809的RESET端不再吸入电流而呈现开路,故输出电平不确定。如果在该脚接一只下拉电阻到地(如图4所示),负责泄放杂散电荷,这样即使Vcc降至1.1V以下,也能保障RESET电平有效。对该阻值的要求并不严格,一只100k的电阻即可满足需要。同理,对于IMP810需要加一只上拉100k电阻。


(2)与具有双向复位引脚的单片机接口





有些单片机具备双向复位引脚,比如MOTOROLA的68HC11系列,不仅可以接收外部电路提供的复位信号,还能向外部电路输出复位信号。当与IMP809/810的RESET端连接时,可能会产生竞争。例如,如果在IMP809输出低电平的同时,68HC11内部欲将复位端拉高,结果就会出现不确定的逻辑电平。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IMP809的RESET端与68HC11的双向复位引脚之间连接一只4.7k电阻即可。此外,经过缓冲器的驱动还可为系统中的其它器件提供复位信号(见图5)。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274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