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遥控装置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0-6-10 10:09    发布者:vinda
关键词: 超声波 , 遥控装置
引言
  
超声波遥控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送指令的遥控,可以应用于需要遥控、遥测的场合。采用AX5326与AX5327构成的遥控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大、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

超声波遥控系统的结构
 
超声波遥控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发射与接收两部分,应用编码/解码专用芯片来控制操作。发射部分包括键盘矩阵、编码调制、驱动电路、超声波发送器(将电信号转换为超声机械波)等;接收部分包括超声波接收器(将超声机械波转换为电信号)、前置放大、解调与指令译码、驱动与执行等电路。下面介绍对关键芯片和部分电路。



编码/解码芯片介绍
  
系统采用脉冲编码方式,以不同的电脉冲的数目、宽度、相位或以不同的脉冲组合来代表不同的控制指令,指令编码电路就是脉冲编码电路,接收器中指令译码器电路是与脉冲编码电路相对应的脉冲译码电路。用AX5326作为编码发送电路、AX5327作为接收译码器,这两款芯片均采用18脚DIP封装,工作电压为3.5~1.3V,静态电流为1mA,片内自带RC振荡器,有自动断电功能,所需外部器件少,最多可编531 441种地址,引脚功能如表1所示。

AX532
AX5327
管脚号
功能
管脚号
功能
管脚号
功能
管脚号
功能
1
A0(地址输入)
10
A8/D0(地址/数据输入端)
1
A0(地址输入)
10
D0:z
2
A1(同上)
11
A9/D1(同上)
2
A1(同上)
11
D1(同上)
3
A2(同上)
12
A10/D2(同上)
3
A2(同上)
12
D2(同上)
4
A3(同上)
13
A/D311(同上)
4
A3(同上)
13
D3(同上)
5
A4(同上)
14
TE:允许发送端,
带有内部上拉电阻
5
A4(同上)
14
DIN编码数据输入端
6
A5(同上)
15
OSC2振荡器
外电边线端
6
A5(同上)
15
OSC2振荡器
外电边线端
7
A6(同上)
16
OSC1(同15端)
7
A6(同上)
16
OSC1(同15端)
8
A7(同上)
17
DOUT:编码发送输出器
8
A7(同上)
17
VT:接受有效标志
显示器
9
VSS电源负极(地)
18
VDD电源 正极
9
VSS电源负极(地)
18
VDD电源正极

   
AX5326能对输入的12位数据进行编码,每12位为一帧。输入数据的逻辑状态可以有三种:“0”、“1”、“开路”。它的电压必须在VDD+0.5V~VSS-0.5V之间。AX5327可以接收地址码和数据码。当两者连用时,一帧中的前8位是地址,后4位是数据。AX5327经两次解码检验,若发送地址码与接收地址码一致时,AX5327便发出一个VT(解码有效)信号并锁存、输出接收到的4位数据码。

AX5326和AX5327的RC振荡器仅需一个外部电阻(接在OSC1和OSC2之间)。振荡器参数R的选择决定着振荡频率,其取值与振荡频率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电阻R阻值(k)
56
180
560
振荡频率(kHZ)
250
90
30


发送与接收器件介绍
  
采用MA系列的MA40A5S作为发射传感器,中心频率为40kHz,其灵敏度大于112dB,工作温度为-20~+60℃,灵敏度变化在-10dB之内,带宽大于7kHz;用MA40S2R作为接收传感器,中心频率也为40kHz,其灵敏度大于-74dB,带宽大于6kHz,工作温度与MA40A5S相同。它们的允许输入为20ms,脉冲80VP-P。发射角为60°(-10dB)。耐湿性在40℃时为95%RH;100小时后的灵敏度变化小于3dB。

主要电路
  
发送部分编码器电路如图2所示,它可以传送4路数据出去,由于AX5326的A0~A7端可以设置为任意地址,所以有38=6561种地址。AX5326的D0~D3端可输入任意逻辑数据。电路工作时,输入一个逻辑低电平到TE端(允许发送端),触发RC振荡器振荡,地址与数据被编码并通过DONT端向外连续发送4次。为保证发送成功,TE端低电平宽度不得少于5μs。
     
     

接收部分解码器电路如图3所示,AX5327的A0~A7端必须设置为与AX5327相同的地址,接收的数据经AX5327两次解码检验,如果发送地址码与接收码一致时,AX5327的VT端会输出高电平,同时接收的数据D0~D3被锁定并从它的D0~D3端输出。每当进行一次有效接收时,新的数据就被锁定。



结束语

本装置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只要更换传感器(例如,红外线传感器)就能构成其他的遥控电路,性能稳定,效果良好。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257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