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不足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软肋

发布时间:2013-8-24 23:03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 自动化 , 机械传动

  企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高度产物,它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由操作机、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它的应用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人口红利拐点来临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力”、人口结构变化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制造业用人成本趋势性上升的“拉力”和产业政策扶持的“催化力”正触发着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成为了自动化企业新的战略增长点。

  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李刚表示,在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工业机器人也开始涉足汽车以外的行业,典型的行业包括铸造、金属加工等。在这里,机器人替代人力从事危险、单调、重复的劳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机器人开始服务于更多的行业,如电子加工、食品饮料、塑料橡胶、医药、化工、建筑、交通等。在这些领域,机器人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柔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目前主要用于汽车焊装、轨道客车焊接和液晶玻璃基板搬运三大领域。未来比较看好的新领域是机加工、家电、食品、医疗行业。对液晶玻璃基板的市场依旧看好,这些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将持续上涨。”韩国现代重工工业机器人华北区销售经理孙晓默在接受中国工控网的访谈时说。

  深圳市众为兴市场部经理刘勇认为,未来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劳动密集型及对认识安全要求高的行业,如电子行业、五金加工。从功能上来说,喷涂、点胶、焊接、搬运、装配、五金监测、冲床上下料以及配合视觉系统的外观监测等领域,将对机器人应用需求越来越多。

  李刚表示,从机器人行业来看,未来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集成和控制,以及机器人与人共同工作的安全保障。因此,总而言之,无论是驱动系统还是运动控制,创造小、轻、快、安全和更智能更柔性的机器人,将是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

  刘勇指出,驱动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稳定性,机器人需要频繁启停,这对机器人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内用户的特殊化需求越来越多,驱动系统也将被用户要求定制化。“我认为运动控制的发展趋势将是操作越来越简便,不要求操作人员进行软件编程,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简单的界面,类似于我们的智能手机,通过按键操作的方式来控制机器人。”

  “从发展基础上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装机数量和机器人密度方面与成熟市场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数量为74867台,机器人密度为每1万名产业工人21台,都远远低于成熟市场水平。”李刚表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仍较集中于汽车行业,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12年报告,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应用约占工业机器人应用总量的40%,而在中国这一数字要更高一些。此外,即便是在汽车行业,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也仍然集中于关键工艺,中国每万名汽车产业工人中所拥有的机器人台数为141台,而日本为1584台,意大利为1215台,德国为1176,这和世界发达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刘勇也认为,目前,国外机器人品牌占据国内90%的市场,国内这么多企业占有不到10%的市场份额。国外机器人综合能力很强,比如材料的关键部分连接、装配工艺、软件算法等。比如,机器人中很重要的零部件谐波减速器,由国产材料做出来的寿命只能一至两年,1年后磨损就非常严重,而谐波减速器的材料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速度和精度。机器人的核心算法,国内机器人在轨迹平滑算法上都不够领先,因此打磨、焊接等机器人还是以国外品牌居多。“在机器人应用上,目前跟机器人配套的很多传感器等相关的控制元器件大多采用国外品牌,这些品牌质量相对稳定,使用寿命长,同时对复杂现场环境实用性也较强。从这些传感器及元器件的角度来说,国内厂家也是有差距的。”

  孙晓默认为,在控制系统开发方面,国外机器人更胜一筹。从性能上来说,国外机器人较之国内机器人显现出精度高、速度快、运行稳定的优点。目前国内机器人虽然在实验阶段也完成了点焊、弧焊、搬运、码垛等多领域的应用,但从实际长期应用来看,并未得到实践。在上下料搬运方面,已经开始能看到国内机器人的身影,但焊接等高难度的控制领域,还鲜有国内机器人的身影,这需要一个漫长发展过程。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制造企业已经在通过使用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它们工作得很出色。虽然机器人一直被用作执行特定的重复性操作(例如为生产线上的每辆汽车焊接一组特定的接口),但是人类已经对生产线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置,来充分利用机器人强大的力量和高度的精确性。  这种模式在生产汽车这类大批量制造的产品时很有效。然而,随着个性化或定制生产需求的增加,制造企业要越来越多的根据用户需求制造小批量产品,而用于设定制造工序(例如焊接或加工)所需的时间就成了一个主要瓶颈。准备机器人从事特定工作需要的时间太长,有时得好几个月。其间人们必须安排焊接顺序,重新组装部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准备库存材料,以及优化焊接参数。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只听命于“程序”,而无法与人类“合作”。传统工业机器人根据其“本性”不达目的不罢休,无论是否有人类挡在前面。如果有障碍物阻挡了它的移动,工业机器人就会进入错误状态并自动关机。这种情况虽然比碾过什么人要好些,但却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如果人类和这些“同事”们只是在彼此互相过于接近时暂停一下,就可以少耽误多少工作?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1989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