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苹果iOS和OS X更新,Bluetooth Smart Ready跃升为配件连接中心

发布时间:2013-6-18 12:25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蓝牙 , Bluetooth , iOS
新工具和配置文件支持让开发人员可集中精力创新开发工作,使 Bluetooth Smart配件开发变得更简单

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苹果操作系统将与蓝牙技术做出前所未有地重大整合,这一举措为蓝牙技术的应用设立了标准,也简化了蓝牙技术相关应用程序和产品的开发,使开发人员大幅受益。苹果公司推出的iOS 7和OS X Mavericks将原生支持最新版本的Bluetooth  Smart人机界面设备配置文件(HID Profiles)——Air Drop。Air Drop通过运用Bluetooth Smart技术来安全寻找和连接设备,从而实现文件共享,并面向所连接的Bluetooth Smart 配件,提供应用状态保存(Application State Preservation)、复原服务(Restoration Service)和苹果通知中心服务(Apple Notification Center Service)。以上更新表明了苹果致力于为开发者建立可和Bluetooth Smart无缝接合的操作系统,使开发人员得以集中精力于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功能开发,无需为设备的技术整合和置入费神。

Bluetooth SIG 首席市场官卓文泰 (Suke Jawanda)表示,“苹果公司早前就意识到Bluetooth Smart不仅是蓝牙技术的重大变革,而是影响整个无线行业的技术变革。苹果自2011年推出iPhone 4s后,便有系统地将其每一个设备转变成Bluetooth Smart Ready中枢设备。而苹果的这些Bluetooth Smart Ready设备就可以与2013年超过2.5亿及2016年预估近10亿出货量的Bluetooth Smart 配件做连接。苹果率先支持Bluetooth Smart Ready的举措,为开发者研发FitBit Flex智能腕带和UniKey Kevo门锁系统等创新型蓝牙配件带来信心,并真正打开整个配件市场。苹果于本周宣布的更新也表明其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旨在确保使用Bluetooth Smart 技术的苹果开发人员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客户传达真正的创新成果。

苹果公司强调,这些更新应用所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健康保健、运动与健身、安全、娱乐和近距离感应(Proximity)。运用人机界面设备(HID)应用和警报通知服务应用,安全、娱乐和近距离感应市场的开发人员也会从中受益。安全方面,苹果公司唤起大家对UniKey, Lockitron和 August等目前针对Bluetooth Smart设备所进行的创新开发的公司的关注。对最新的人机界面设备配置文件提供原生支持意味着顾客将来可期待使用超功率、高效能,并可供连续使用数年而无需更换电池的Bluetooth Smart 游戏控制器和键盘。

而应用状态保存和复原服务的推出,可以实现让开发人员无需用户干预就可开发出在后台可靠运行,并与Bluetooth Smart外围设备交换数据的应用。这使得一个Bluetooth Smart 设备能做为可穿戴的健康监测器,用户无需按任何按钮也无需打开应用,即可传送数据至iPhone或iPad的应用程序上。

卓文泰接着表示,“用户将会是这是更新的最大赢家,因为其拥有各项Bluetooth Smart 产品将能够与采用苹果最新操作系统的Bluetooth Smart Ready设备智能连接。透过苹果公司对蓝牙技术整合的大量投资,开发人员很容易就能开发出能连接苹果设备连接的优秀Bluetooth Smart产品。开发人员可随心尝试创造而无需担心设备编码如何置入。而对于那些能将更多精力放在为客户真正实现创新的开发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更简单、更好的体验。每个人都是赢家。”

Bluetooth SIG已经推出帮助蓝牙开发者入门的一系列计画,包括推出集结了社区论坛、培训工具,和其他资源的蓝牙开发者门户网站,使蓝牙设计变得更容易、更快捷。同时也推出蓝牙快速入门套件(Bluetooth Quick Start Kit)提供Bluetooth Smart技术的入门介绍。对于苹果应用开发人员来说,蓝牙应用开发速成(Bluetooth Application Accelerator)将提供详细的执行和开发指南,这可加快智能配件设备(appcessory devices)上市的速度。欲知更多信息,敬请登陆蓝牙开发者门户网站:developer.Bluetooth.org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1647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