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火巨头研制量子电脑 网络在美国面前将不设防?

发布时间:2013-4-1 22:22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量子电脑 , 网络

美国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他们将在两年内基于加拿大D-wave公司的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制一款可投入商业运营的量子计算机,其处理速度将有望比现有电脑提高数百万倍。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将意味着计算机领域的一场革命。现有网络安全机制在掌握量子计算机的国家面前将形同虚设。

洛克希德公司的技术主管雷·约翰逊说,公司将利用量子计算机开发和测试复杂的雷达、航天和航空器系统。这种计算机将可以完成许多任务,比如即时得出一个有几百万行代码的卫星网络管理软件遇到太阳黑子爆发或核爆炸冲击波时会作何反应。尽管这一任务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也可以完成,不过要花几周的时间。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美军“网络战”领域的主要承包商,很可能该电脑将首先用于军事领域。

4.jpg

D-wave公司的量子计算机广告

据洛克希德·马丁称,商用型计算机原型是由加拿大D-Wave公司制作的量子计算机。通过两年技术升级,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使得这台原型机可以达到商用水准。如果新计算机像洛克希德和D-Wave期望的那样运转,那么,它将极大地提升计算机系统的运算能力,其处理科技和商务问题的速度,会比今天的巨型计算机还要快数百万倍。

3.jpg

D-wave公司的量子芯片

2.jpg

D-wave公司量子计算机原型机

不过,据有关专家指出,洛·马公司作为研发基础的D-wave公司的量子芯片并非真正的量子计算机。D-wave的芯片不是传统意义上利用量子门电路进行计算的芯片,严格意义来讲不是一般说的量子计算机,其通用计算能力不会达到理论上那样的优势。但该芯片在某些特定问题计算上的确比现有计算机要强大得多。此前谷歌公司曾与D-wave公司合作,将该技术用于图像识别领域,也曾有将该技术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尝试。因此有观察家怀疑该量子计算机将被应用于网络战领域。

背景资料: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洛克希德·马丁(英语:Lockheed Martin)(NYSE:LMT)前身是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创建于1912年,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公司在1995年与马丁·玛丽埃塔合并,统称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该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火集团,其主要产品包括F-22、F-35、F-16战斗机;C-130、C-5运输机;三叉戟潜射洲际导弹、大力神运载火箭;U-2、SR-71侦察机等等。

1.jpg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标志

洛·马已成美国网络战核心技术源泉

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是美国军队“网络战”的核心承包商。 洛·马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力加强“网络中心战”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并针对未来美国防部采办的所有物品将必须能够组成网络并与GIG兼容,选择在国防部作战开发指挥中心和研究中心附近的南弗吉尼亚成立了“全球视景综合中心(GVIC)”,为国防部“网络中心战”提供测试网络的“基地”。

1.png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406号大楼”,美国网络战技术的核心研究设施

该中心拥有4645平方米,建筑与基础设施均考虑到既便于与外界包括政府、工业部门和研究院校的联合,又保护竞争者或政府部门之间的秘密合作,因此它不是一个孤立体,而是能够与洛-马和美军的安全计算机网络连接,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保证“网络中心战”各项测试任务顺利进行。目前,GVIC作为“网络中心战”这艘“旗舰”的节点,与公司的20 多个站点实现了连接,将客户和合作伙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承担的业务逐步扩大到进行网络中心战分析、联合能力认证以及综合评估工作。

量子电脑

它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的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它就是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研究可逆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中的能耗问题。

这一概念早先由理查德·费曼提出,一开始是从物理现象的模拟而来的。可他发现当模拟量子现象时,因为庞大的希尔伯特空间使资料量也变得庞大,一个完好的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变得相当可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理查德·费曼当时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统构成的计算机来模拟量子现象,则运算时间可大幅度减少。量子计算机的概念从此诞生。

中国在量子电脑领域处于“第一集团”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超纠缠光子薛定谔猫态,纠缠量子比特数目最高达到十个,刷新了纠缠态制备的世界记录。这一技术是实用量子电脑的重要基础。据报道,中国目前已经也在试制本国的量子计算机,其代号为“蘑菇云”。(观察者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1294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