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升级面临“机器换人”的局面

发布时间:2013-3-10 22:25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机器人 , 工厂自动化 , 智慧制造
  春节过后,富士康部分厂区一改往年大规模招收普工的状况。有猜测称,这与iPhone5销量下降有关。另一种解释则印证了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此前的发言——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和富士康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谋划或正经历着一场“机器换人”,将机器人引入日常的生产、加工中。当下,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等问题的出现,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机器换人”提高效率的新选择
  截断、传递、冲压、成型、检测……在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晋亿实业有限公司的弹条车间,生产线上的机械手重复着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一根通红的钢条十几秒之内就变成了高铁扣件的零部件。
  2012年,晋亿实业从德国引进弹条自动化生产线。凭借这一“机器换人”,公司减少了三分之二的用工人数,同时机械手的定位误差只有0.1厘米,精确度较人工有了大幅提高,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0%以上。
1.jpg
  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嘉兴的许多企业里。对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坚强来说,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是他最舒心的一个春节,因为既不用担心节后用工荒,也不用愁产品销路。而这一切变化都缘于企业实施的“机器换人”。2012年,天之华从日本引进了24台自动化涡流纺纱机,加上前道引进的德国进口设备,如今每6台纺纱机只需要1名工人看护,工厂开足马力只需51名员工。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之后,也更愿意留下了。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不少政策意见鼓励以设备投资为重点的有效投入,调动了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的积极性,不少企业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以海宁经编行业为例,该行业高端经编机已经从2009年的2094台增加到了2012年的3028台,数码家纺织机也从2009年的665台增加到了1100台。
  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工业投资中,设备投资达457.04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1.57%。“在工业生产中,人类有体力的极限,而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水下、高温等工作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机器人的表现比人类更稳定、更精确;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最近几年不断上升,这也使企业不得不转而依赖机器人。”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器换人”产业升级的新抓手
  对企业来说,“机器换人”是提高效率的妙招,更是应对缺工的良方。而对政府来说,它也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中,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浙江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优质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减两提高”目标。今年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李卫宁也提出,嘉兴要破解发展困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突出抓实“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成果转换三件大事。
2.jpg
  如何从政府层面推进“机器换人”?目前我市各地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作为全省20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之一,海宁市已经率先启动“机器换人、强工增效”三年行动。“是一个‘345’的概念,让3个人完成过去5个人的工作,然后拿4个人的报酬。”海宁市市长戴峰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海宁正在进行的这场“机器换人”行动。
  目前在海宁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占较大比重,如纺织、皮革、家具三大产业就占到全市制造业总量的近一半。同时在这些行业中,普遍存在设备投资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海宁的皮革、服装和袜业设备投资占比均不到行业投资的10%,而这些也造成了海宁亩均产出不高。据介绍,2011年海宁每平方公里GDP产出7589万元,远低于杭州萧山区的10187万元。
  正是看到这些差距,海宁提出了“机器换人”三年行动,选择亩(人)均产出小、技改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推广,具体产业包括家纺、太阳能光热、金属制品、机械电子等。该市打算每年确定50家试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这些企业以装备改造为重点,通过低端换高端、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套、人工换智能这“四换工程”,推进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的机器改造。
  目前,市经信委也已着手为推进“机器换人”制定相关方案和政策。嘉兴学院副教授周振峰是市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促进中心的一员,曾有多年服务企业的经验,最近他也在为推进“机器换人”而奔走。他表示,推进“机器换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强调设备投入的同时,一定要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这些都对企业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换人’更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新机遇
  “机器换人”,对一部分企业来说,是一种改造的手段、升级的措施;而对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工业制造步入机器化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机器人的形象多数来自科幻片,是一种长得像人的机器。然而事实上,具有人体形状的机器人在现实中还很少,目前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主要是一些机械手、机械车等辅助工具。它们的基本形状就像人的手臂,如果拿着焊枪就能焊接,拿着喷枪就可以喷漆。
  目前他们企业主要设计生产销售6关节自由度机器人整机,服务客户主要是机械制造类企业。
3.jpg
  在公司的检测车间里,有12公斤、20公斤、30公斤、60公斤等多个型号的6关节机械手臂正在不间断地进行各种运转检测。“这几个型号的产品,都是我们去年自行研发设计生产出来的,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进行修改和完善,目前产品质量已经比较稳定。”郑星白说,目前公司每月可以生产机械手臂30万台。
  一边致力于产品研发设计,另一边瑞宏的市场开拓也毫不放松。在重庆、广东、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举办的机械展上,都留下了瑞宏的身影。“现在来洽谈的企业非常多,大家都对工业机器人十分感兴趣。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从高端产业、特种行业向一些低端产业普及,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郑星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但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过程中,瑞宏也碰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机器人行业涉及力学、工业设计、电子信息、软件、系统集成等多个学科,技术门槛较高,企业需要投入较大财力、物力培养或吸引人才。此外,国内的高端制造业起步晚,特别在精密机械方面,与国际水平尚有一定差距。郑星白坦言,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也影响到了市场销路。
  用“机器红利”接替“人口红利”
  新春伊始,一个悄然出现的变化是,年年都闹的“用工荒”喊得似乎没有往年响了,它几乎要被另一个更强的声音淹没,那就是“机器换人”。用1台机器代替10个流水线工人,而且效率更高、质量更稳定、生产更安全、成本更低,这样的案例报道频频见于报端。过去几年来,不断提高薪酬、大打“温情牌”并没能化解“用工荒”,现在“机器换人”的热潮则让政府和企业思路一新。
  发生在嘉兴一家家企业的悄然变化,正见证着中国工业战略的重大转变。
  很多财经媒体都在绘声绘色描绘着这样一幅壮阔的工业图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承接全球第三次制造业大转移。中国的农民工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将十几个细小到肉眼几乎看不清楚的零件快速安装到一寸见方的线路板上,他们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每个月工资不过数百元。相比之下,那时候的机器可用“昂贵”来形容。以纺织行业为例,一台日本原装进口的数控织机要35万至45万元,每年还需2万至3万元的维修成本,测算下来大概需要5至7年才能收回成本。对成本的精确计算,让企业主们选择了价格低廉的“人”。
4.jpg
  据说浙江宁波的一家日资企业宁愿用布盖住一台很先进的插件机,也要雇用中国年轻的女工来手工插件。原因很简单,这台机器很贵,要几百万元,而女工很便宜,每月工资不过一两千元。我本人也曾亲自参观过一家韩资企业,其自动化率非常高,车间里满是机械臂,但这家企业在其中国工厂里却没有采用这套自动化设备,而是雇了数千工人,同样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充裕,并且人工成本仅为韩国的几分之一。这都说明,企业是否用机器换人,并不在于有没有这样的技术,而是因为过去“人”一直比“机器人”便宜。
  但是自2004年之后,这一现象开始逆转。由那年开始,“民工荒”席卷珠三角、长三角,并且愈演愈烈。供需关系变化,让中国工人的价格日渐上涨,与十年前相比已经翻了将近三番。与此同时,随着国产技术的进步,机器的价格却开始跌落。现在,一台国产电脑横织机,价格一般在8万至15万元,1至2年可以收回成本。更重要的是,比起那些不愿加班、要求多多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机器人24小时任劳任怨,也不会要求加薪。
  显然,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机械化和自动化将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机器人最终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专家指出,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的“人口红利期”,在2015年前后将宣告结束。而用“机器人”打败“人”,正是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的基础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许多美国企业家,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导致其国内产业空心化和诸多社会弊病,都在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未来20年将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
  在这“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果赶不上,其经济崛起进程很可能被中断。过去,中国在“机器换人”方面落后于西方很多年;未来,只有加速进程迎头赶超,用“机器红利”、“头脑红利”来接替“人口红利”,中国制造才能确立新的竞争优势。因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占领了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高工资国家”,总是会打败技术落后的“低工资国家”,就像当年英国人用纺织机打败中国和印度的手工织品一样。
  2010年,全球最大、效率最高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大搬迁,被视为中国中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标志性事件。去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来3年将在组装工厂中部署100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样极具象征意义。如何抢占先机?如何决胜未来?每家企业都应该从这股方兴未艾的“机器换人”热潮中读懂产业升级的信号。(嘉兴日报)

另讯:
  近日,富士康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服务巨头,也是苹果产品的最大装配企业,冻结了在大陆工厂的招工计划,苹果公司的股价下跌了2。4%,据说冻结招聘的做法至少会持续到3月末。
  有媒体将这一少见之举归因于iPhone5手机产量的减少。富士康对此予以否认,称暂停招聘是因为春节长假过后,工人返岗率高得出乎意料。富士康公司在一项声明中说,冻结招聘与任何客户无关,任何相反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郭台铭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创立了鸿海公司,之后于80年代末在深圳建富士康。现在,他开始将这一过程反转。此外,郭台铭在大陆以外的地方投资的数额甚至更高。比如,富士康很快会在巴西建厂,招工人数将多达一万人。与此同时,他还在与印度尼西亚当局磋商,计划向那里投资多达100亿美元。
7.jpg
  接下来的扩张版图还包括美国,目前富士康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生产服务器零部件。富士康公司发言人胡国辉说,富士康打算把更多的生产活动放在美国来完成,因为总体而言,客户希望我们这样做。
  郭台铭离开让他名利双收的大陆,原因包括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工人的不满情绪以及严格的环境执法等。不过目前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同时也是3年前没有人会想到的一点是:政治风险。对于信息技术公司来说,大陆与日本及台湾的摩擦是个问题,因为许多信息技术产品都要依赖来自这两地的零部件。
  涉足零售市场的愿望落空
  近日,万得城电器通过其官网发布声明宣布,将於2013年3月11日关闭其在上海的七家门店。该决定是由万得城中国的两大股东德国麦德龙集团和富士康科技集团批准作出的。万得城也成为继百思买之后第二家退出中国市场的外资电器连锁卖场。
  万得城於2010年11月进入中国,当时曾放言投入2亿美元力争在2012年开设10家门店。但是截至目前,万得城中国在华仅开了7家门店,都集中在上海,并且在2012年亏损将近4亿元。实际上,在今年的1月份,麦德龙已经宣布不再继续万得城电器在中国的业务活动。目前,万得城中国的上海总部和七家门店共有750名员工。万得城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浦绍博表示,关闭门店的决定是基於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建立和运营必要业务规模所需的巨大投资而做出的。万得城中国过去两年对员工、客户以及商业合作伙伴作出的所有承诺都将完全兑现。
  据了解,麦德龙和万得城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万得城中国公司75%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剩下25%股权。此次万得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意味着继赛博数码广场、万马奔腾超市等相继折戟之后,郭台铭在大陆市场建设销售渠道的尝试已经完全失败,富士康想要摆脱纯粹代工工厂,意欲推出自有品牌涉足零售市场的愿望也落空了。
  富士康投资重点从中国大陆撤离
  暂停招工或许与富士康的整体发展战略正由中国内地向外转移有关。富士康即将在台湾新北、台中和高雄建立工厂,在巴西开设工厂以及推迟郑州工厂项目等举措,称富士康或许已开始考虑将投资重点从中国大陆撤离。
6.jpg
  郭台铭近日曾宣布下一步拓展计划将专注台湾市场,拟在新北、台中和高雄建立新工厂。与此同时,郑州富士康的产能扩展项目则被无限期推迟。此外,郭台铭还表示将在中国以外追加更多投资,如将在巴西工厂招聘10000名工人,在印尼投资100亿美元开设工厂等。此外,富士康在美国的工厂也正在扩充,目前富士康的部分部件已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生产。另据苹果方面透露,苹果将与其他厂家合作在美国投资超过1亿美元,用于Mac电脑的生产。种种迹象表明,苹果的合作伙伴也正是富士康。
  按照章家敦的分析,多重因素导致了富士康有了将投资重点转移的念头。其中,不断上涨的工资、工人的不满情绪以及严格的执法等都是富士康所面临的隐患。此外,中国内地的很多产品对日本和中国台湾零部件有严重的依赖,这些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也都是不利因素,因为一旦供应链中断就足以让公司瘫痪。
  去年还是介绍进来一名工人就可以得到1500元中介费的“求人若渴”,今年就变成了大门紧闭暂停招人,中国用工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富士康的“冰火巨变”引人关注。无论外界的猜想有多少种版本,但正像记者采访的一位企业人士所分析的那样,富士康的变化绝不是某一种因素的结果,而应该是多重因素的集成。
  不断上涨的工资、工人的不满情绪以及严格的执法等都让富士康在大陆的发展倍感压力。此外,中国大陆生产的很多产品对日本和台湾零部件有严重的依赖,而这些都是富士康想要长远发展面临的巨大隐患。
  苹果首席执行官(CEO)库克在去年12月的一次采访中说,他的公司将花费超过1亿美元在美国制造Mac电脑。“这并不意味着苹果自己会去做,我们将与他们的人合作,也会对此注入资金。”库克在此提到的“人”,是寻求与富士康在美国合作。届时,生产将从中国转移,而不仅仅是将总装配放在美国。
  中国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从某种程度来讲,庞大的劳动力既可以成为优势有时也会是一种负担,关键是看如何调剂。当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不再突出地低廉,很多原本的“中国制造”开始向外转移;当劳动者福利开始完善、收入开始增长的时候,许多企业开始缩减用工,控制成本。社会的发展根本是要让劳动者享受到更高的生活福利,但其反过来带来的成本上升又考验着每一个用工者。如此相互作用已经在富士康身上显现,这会不会是中国劳动力群体所面临的升级之困抑或是密集型企业变化的开始?
  用百万机器人重建代工帝国
  富士康停止招工可能与富士康董事会主席郭台铭此前宣布的机器人计划有关。富士康此前曾多次遭到环保组织、劳工组织调查,称其污染环境,苛刻劳工。
  过去几年中,富士康曾因超负荷的工作量、偏低的工人工资水平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被指责为“血汗工厂”,从2010年1月到11月,更是连续发生14起疑因劳动强度太大而导致的员工跳楼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批评。
  饱受媒体指责之下,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表示,将大幅提高一线工人工资,并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此外,郭台铭还多次表态将用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并于去年证实富士康已经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而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将在未来5至10年内投运。
5.jpg
  此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用工企业的成本加大。而且劳动力对于环境、薪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富士康经历了员工跳楼、罢工、斗殴等事件之后,富士康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也给富士康带来很大的压力。此外这几年的用工荒越来越普遍,也使机器人取代人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郭台铭表示到今年8月,富士康内地员工的工资将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倍,达到4400元。如果按照100万名员工计算,富士康给员工加薪之后,每月将新增支出22亿元,如果把社保等各项加起来,每年增加支出超过300亿元。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笔支出可能还会增加。
  据统计,富士康装配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0%左右是关节型机器人,60%左右是价格较低的直角坐标机器人,它们大多在3万到4万元一台。即便按照一台关节型机器人10万元计算,对比目前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水平,实际上仅相当于一个岗位。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在富士康是大势所趋。
  富士康集团有关负责人日前解释,外界有关富士康停止招工的说法“并不正确”。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代工制造业利润的走低,尽管诸如苹果这样的大客户落入富士康囊中,仍旧改变不了富士康位处产业链末端的尴尬现实?鸦而内地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也迫使富士康将代工制造业转往内陆、东南亚等地。这种两端受挫的局面必然促使富士康加快转型。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1139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