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上的中国手机进化论

发布时间:2013-2-17 21:06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CES上 , 手机进化论
  巨屏手机、眼控电视、柔性屏幕、智能手表、手机“核大战”、无线充电技术、一节便利店买来的5号电池就可以用15年的手机……本以为走进2013年美国CES电子消费展等于走进一个未来生活馆,但最后的感觉却是走进了未来的沃尔玛。
  世界前沿技术就这样随意地摆放在你眼前,至此才发现CES电子消费展与举办地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合拍。今年发表CES开幕演讲的不是微软,而是行业新贵高通。苹果、亚马逊、Facebook、谷歌都缺席本届CES,反而是不少来自中国的企业拥有了可观的占地面积。
  外国的评论员褒贬不一,多少会有人揶揄中国企业的展台几句。的确,我去看中国展台的网络电视,发现界面还是简体中文,看起来分明打的还是内地市场。
  华为是这些中国企业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在他们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承东拿着一台Ascend D2,顶着背后那个写着这款手机如何全面超越苹果、三星数据的PPT,不仅直接将新手机摔在地上,还用水来淋个痛快。这套江湖式的动作连台下的研发人员都感到心痛:“虽然不怕摔,但起码尊重一下我们的成果嘛。”
  这一幕与世博会那个“怒摔茅台酒香引老外”的传说何其相似。中国企业要进入全球市场,需要品牌认同、高端技术,也需要有自己的独到理念。那么,到底这家中国企业想在CES上说些什么?
  “未来的数据业务就像2012的洪水一样。研究人员就说为了应对未来的数据洪水,我们实验室不如叫2012算了。”
  网络市场调研公司QQSurvey在2012年10月曾有一份手机依赖症的调查问卷,最多网友认为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是依赖手机的原因,其次才是现代人生活单调、内心空虚。玩手机甚至还是社交需要——不玩朋友都在玩的App就会失去共同话题。
  “手机的使用人群有不同的需要,这些人群是有交叉的。我觉得消费者有多样化的需求,华为不是靠一款产品打天下,我们有不同的定位,包括大屏、超长待机、发烧友的照相等。” 余承东说。
  华为在2013年的CES上推出的是6.1英寸的全球最大屏手机Ascend Mate和号称全球综合性能最强手机华为Ascend D2,其中Ascend Mate的售价却远远低于三星的大屏幕手机。
  “用大屏是因为手机正在替代平板和电脑。我们说要做一个最大的手机,是因为很多人希望有这种大屏的体验,有这样的需求。亚洲女性接受大屏的比较多,因为女性可以把它放在包里。还有一些男性也喜欢大屏,他们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喜欢处理邮件,互联网的体验是屏幕越大,效果越好。” 余承东说。
  他们在手机加入不少的创新应用,例如它采用AR增强导航技术,只需要输入目前地点,打开照相机面向十字路口,导航箭头就会出现在预览实景中。同时,他们也运用在通讯方面的技术,优化网络协议,让手机可以做到上网速度更快,也更省电。
  这一切有赖于“2012实验室”的贡献。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跟我说了为什么叫2012实验室的理由:“在2009年《2012》那部电影放了以后,大家看了后都比较震撼。我们老板曾经说过未来的数据业务就像2012的洪水一样,比太平洋(6.39,-0.05,-0.78%)还大,要淹了珠穆朗玛峰,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准备。研究人员就说为了应对未来的数据洪水,我们实验室不如叫2012算了。”
  除了研究如芯片、电源管理技术、无线性能等关于手机的超前技术外,这家中国企业的2012实验室里还进行了很多关于用户体验的研究。他们会邀请一些接受实验者到他们那个拥有单向玻璃的房间中,把手机放在那儿,观察他们的行为。
  “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和街上找一个大妈拿到手机后的使用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例如他们打开手机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因为用过智能手机,他知道滑动就可以使用。50%的人估计会打开Camera拍张照片,然后看一下拍的效果怎么样,再放大。但是你再找一个街头买菜的大妈来用的时候,她第一个动作就是打个电话听一听,看清不清楚。不同的人群关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何刚说。
  华为终端的首席营销官邵洋则将按照收入和开放程度将手机用户分为四种人,一种是收入高、开放程度高的“商务舱”,一种是“收入低,开放程度高”的“书写未来的人”,剩下的则是“安全富裕型”和“时代抛弃型”。他认为CES上推出的华为手机更多的是给商务舱和“书写未来的人”准备的。
  据何刚介绍,华为一次以调查问卷为主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就同时在中国、英国和法国进行。和联想的手机不同,华为的手机更在意的是全球市场。“美国市场90%多是运营商卖的,在欧洲市场70%、80%是运营商卖的,欧洲还有电商和传统渠道。中国市场也是运营商为主,传统渠道和电商为辅,但是电商增长得很快。在华为销售里面,一大半是来自海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中国。” 余承东说。
  华为推出了自己的华为商城。从最初上线时只有手机、移动宽带、家庭终端和配件四个板块,现在已经拓展到平板电脑售卖、宽带上网所需配件、应用商店业务、Emotion UI人机交互系统以及华为Cloud+云服务。
  中国的手机已经做好了进入全球市场的准备。在2013年的CES大展上可以看到未来电子消费的三大趋势:人机交互、移动互联、云计算。此时,华为又选择了怎样的进化方向?
  “我们的信息很多了,反而人会变得孤独,失去想象力。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去帮助到你,加强人与人的这种联系。”
  你的手机被震动了多少次?你在输入文字时有多少次错误使用退格键消除?你的每一句话结尾处有多少个感叹号?人类的情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被手机识别,准确率已达到了67%——三星早前有开发智能手机的情感传感器:“如果你在更新Facebook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非常愤怒,那么系统可能提示您,请稍后再试。”
  1997年,MIT媒体实验室的Picard教授提出了情感计算的概念,指“与情感相关,来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现在,这种情感计算让手机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能力。
  华为则推出有Emotion UI人机交互系统。它想要做的是“情感的交流”,不仅仅是用户与手机之间的互动界面,更是“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技术规划部部长李昌竹说:“我们在处理情感和安全的时候,必须要非常地小心。原来为什么电子宠物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生命,它没有情感,是你人在上面注入了情感,你才会那么喜欢它。如果它有情感会跟你交互,可能你会烦它。因为任何机器表达出来的情感都很单调。”
  李昌竹认为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做好基础体验、软硬协同和建立开放的平台。“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把基础体验做好?你用得越多,你在上面注入的情感也越多。比如说现在是手写输入,以后我直接说话,把我瞬时的一些想法全部录下来,手机自动给我识别成汉字,自动通过NLP自然语言的处理,把错别字纠正了,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智能?我们更愿意先把工具做好,慢慢地往这里面注入情感,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你。”
  “比如,你说一些字的时候有口音,开始识别错了,纠正它两次,它就识别对了,它有学习功能,能终生学习。我们希望让机器更好地去理解人,而不是让人去理解机器。机器更好地理解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你,你会发现它的功能本来就很多,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会通过这个机器帮你实现。”
  “比如,现在信息大量过剩,我经常看微博看两个小时,一关上之后,我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现在我很少看微博了,以后可以让机器帮你去挖掘里面你需要的东西,而且帮你整理出来。你看的东西都是所需要的,慢慢你会发现,它能够越来越多地帮你做一些事情,它是你的一个伙伴。我希望我们的手机能够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
  李昌竹的话让我想起《失控》中,凯文·凯利写的一段话:“机器也需要娱乐。它们有自己的复杂性,有自己的日子要过。通过制造更加复杂的机器,我们正赋予它们自治的行为,因而它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自己的打算。这些机器在我们为它们创造的世界里过得自由自在。”
  《福布斯》曾有文章展望电脑发展的未来趋势,指出电脑科技的进步,深刻地体现在人机互动的方式,及电脑对人们生活社交、社会存在发展方式的深远影响。如今,这个任务更多由手机完成。我们使用包括母语、姿势和情感来与手机互动。手机已经成为未来“赛博格”的第一个器官。更何况,从彩屏、 WAP、触屏、摄像头、蓝牙、Siri、iCloud、巨屏、四核到1080P,手机的功能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感官。
  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英国特需理疗师协会曾警告智能手机等设备正将使用者变成“屏幕奴隶”。“打手机促使我们能够再次在地球上行走。”保罗·莱文森在《真实空间》中强调,在数字时代,人不仅需要在虚拟世界中漫游,更需要在真实世界中互动。但网友的发现似乎更让人感同身受一些:“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李昌竹说:“我要看人的发展过程中,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需求。比如说人本质上来说都很自私,现在越来越孤独。有一本书叫Alone Together,说的就是孤独的狂欢。未来发展30年要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人的孤独。我们的信息很多了,反而人会变得很孤独,人会变得失去想象力。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去帮助到你,加强人与人的这种联系,能够帮助你去发现,或者保留你思想上的一些火花。”
  按照李昌竹的说法,解铃还须系铃人。手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人也许会越来越笨;手机会从一个工具变成我们的一个器官,未来也许会变成满足我们情感需要的伙伴。今天彼此在饭桌上玩手机,但未来,人与手机却不一定只能孤独地在一起——也许手机会回到联络工具的本职,加强你与别人、与世界的联系。(来源:新周刊 作者:黄俊杰)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1035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