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加速上岗续:劳动者该往何处去?

发布时间:2013-1-23 14:29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机器人 , 上岗 , 深圳
  昨天,网站发了《机器人在深圳加速“上岗” 三个月收回投资》的报道。报道称,以富士康、艾美特、华为等为代表的大企业正在布局添置机器人、推进自动化;2013年或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初读这则消息不免令人兴奋,机器人上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缓解“招工难”问题,能够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这一发展趋势已无可避免,甚至还可能以一种令我们始料未及的速度发展。这也提醒我们:当机器人普遍取代劳动力时,劳动者将往何处去?
  一旦发现机器人能够满足需求,制造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数量是惊人的。去年,德国劳动研究所所长克劳斯·齐默尔曼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机器人“正在见证中国工业战略的重大转变”。其中特别提到2010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来三年在组装工厂中部署100万台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并不只是在大型制造企业“上岗”。全球首台会炒菜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2007年高交会上时,我们以为这项发明是为了吸引眼球,现在它已开始服务我们的胃。在万科四季花城最近开办的社区食堂里,炒菜师傅们就是机器人;而餐饮企业湘鄂情[10.38-0.67%资金研报]去年曾发布公告称,未来三年将推广自动化烹饪机器人,其研发团队已开发出了100多道由机器人烹制的菜肴,已有多家门店开始使用机器人炒菜;连河南商丘市一家普普通通的刀削面馆,也买来了一个形似“奥特曼”的机器人来专职削面。
  当然,机器人“上岗”现象的出现有更大的时代背景。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建议关注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可以说,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劳动者薪酬的上升和权益保护的加强给机器人“上岗”创造了机会。
  但马建堂也同时提醒: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的总量是9.37亿,总量依然很大。这也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很多就业岗位,但当企业主们发现机器人生产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便宜且更易于管理时,他们还会不会愿意雇用劳动者?我们乐于见到机器人代替人力干了那些危险繁重的工作,但当机器人也干了劳动者愿意从事的工作时,劳动者怎么办?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初期,就曾经出现过工人砸毁机器的现象。
  考核国家的良性发展显然不应该只有GDP一个指标,还应当包含就业率等其他指标。我们无法苛责企业采用机器人的理性选择,他们不过是感受到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率先应对。但是,政府与社会也应跟进考虑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当机器人和劳动者开始抢饭碗时,能否以减税或其他方式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能否增加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转岗?如何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消化吸收多余的劳动者?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劳动者受到的冲击?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更需要让劳动者在岗位上工作而不是闲站于街头。往更深层次上说,机器人会带来正面效应,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能把负面效应处理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因此,当科学家们在埋头研发更好的机器人时,社会管理者们也该开始研究如何迎接机器人时代的来临了。(深圳商报)

附:机器人深圳加速“上岗” 三个月收回投资

  近日,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公司董事长赵盛宇,从北京回到深圳,带着一个沉甸甸的奖杯——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第四名,这是深圳企业在此次大赛中的最好成绩。获奖的项目,不是他的传统业务激光,而是机器人。
  回到深圳的这些天,赵盛宇一直在琢磨和选择2013年的合作对象,现在已有近40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接到的订单只能“有选择地去做”,因为“实在太忙”。
  他的底气,来自于制造业生态的风云变幻。在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迅速升温,工业机器人正在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人力生态,而在中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深圳,这一趋势显得尤为突出——在电子、家电、装备、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弧焊、点焊、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各种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加速“上岗”。
  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以富士康、艾美特、华为等为代表的大企业,正在布局添置机器人、推进自动化。多位受访者表示,2013年或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制造业加速布局机器人
  艾美特是世界最大的家用电风扇生产厂家之一。1月18日,在深圳石岩艾美特的工厂内,几台约两米高的喷涂机器人,正对着多台风扇喷刷“漆膜”,按照既定轨道,均匀地将墨粉喷刷在扇骨上。
  记者了解到,在该公司,冲压课、马达课、车床课等部门均已上马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仅2012年,艾美特共投入3000万元进行自动化、半自动化改造。
  该公司总务部经理郑世兴,向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以喷涂车间为例,过去投入人力多,仅一台风扇需两人同时从正反两面操作,现在仅需要一个喷枪按照固定的轨迹完成喷涂作业,且一台机器人一次可以喷涂6~9个,不受场地限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了仓储用地,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郑世兴说,机器喷涂喷漆的厚度、光泽、稳定程度明显好于人工。此外,还有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在喷涂车间,刷粉时的温度高达200度,对员工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过去员工还需要穿上特制的静电服。
  不只是艾美特,记者了解到,在深圳,富士康、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多。早在去年6月,富士康宣布计划在整个工厂的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郭台铭表示,他希望今年年底前机械手臂安装量达到30万,到2014年达到100万,未来5到10年推出首批全自动工厂。
  根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预测,目前全世界有110万正在使用的机器人,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1年,在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量为2.26万套,相比2010年的1.46万套,增长 51%,相对于2006年的年销售量则增加了4倍,预计在2014年将成为全球第一。
最短3个月收回投资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机器人投入成本回收期,已从过去的三年时间缩短到一年以内。
  “深圳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月,较上年提升了13%,为国内最高”,深圳某电子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企业利润正在被人力成本的上涨淹没,目前已到了企业所能接受的“临界点”,此外,持续的招工难和工人流动率高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普遍要面临的问题。必须想办法改变现状。
  制造业的痛点让机器人迎来了一片曙光。
  一些业内人士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各制造业企业“上岗”的机器人,大多在一年之内能够收回投资,最短的只有三个月。
  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副秘书长陈文贞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有以下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机器人应用由汽车/电子业转向一般产业,如加工、食品生产、产品组装等;二是自动化需求由大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三是投资金额回收要求由两三年回收减至一年回收。
  政策利好消息也频频吹来。2012年7月20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被写入规划。工业和信息化装备部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从示范性推广过渡到全面运用,并将成为重点支持领域。工信部正在与财政部协调考虑相关支持政策。
“深圳籍”机器人渐露头角
  正因为时机成熟,深圳正日益成为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投资热土。对于他们,深圳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依然存在,本土传统制造企业的需求,市场已足够庞大。
  事实上,在深圳本土,就有不少企业早已将目光瞄准工业机器人市场,配天集团是其中之一。说起配天集团,大多数人可能更为熟悉其上市子公司大富科技,并不知道其母公司还有机器人业务。
  “其实,我们早在7年前已经开始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但直到今年,大范围的市场运用才展开”,昨日,配天集团营销副总田美生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根据现有资源的预测,2013年,该公司仅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营业额可以超过2亿人民币。
  开展机器人业务,需要有足够的相关人才和技术储备。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告诉记者,他们请来了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具有行业资深背景的国际化专家,组建了12个人的核心技术和管理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已经打造出全球第一条全自动化逆变器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可以解放96个机械操作的员工,也使得产品合格率大幅提高。尽管在“机器人”这一领域发力并不久,但效果却立竿见影:2011年,该公司年度销售额为3703万,而截至去年11月,销售额已突破8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需要“量身定制”的机器人,这也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带来了成本上的困惑。赵盛宇表示,未来他们的重点是,从“定制”的生产线,走向行业标准化生产线,由个例到行业市场的战略转变。在选择客户上,可以高度复制的项目将作为发展的重点。
  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协会有会员单位70多家,2012年产值156亿元,企业平均年增速为50%至60%。其中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约30家,包括机械手、自动化等生产企业。
核心机器人部件或自产
  不可否认的是,和国际同行相比,深企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骨干企业还较少。
  田美生介绍说,一是在品牌方面,大部分机器人制造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品牌知名度低;二是研发团队,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机器人集成应用开发团队;三是产品的可靠性、精确度性能有待进一步验证;四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及网络。
  在国内,深圳也并非最早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但由于高科技基础好、产业基础广阔,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速度明显更快。业内人士分析,深圳的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这一产业的发展将对深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对珠三角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田美生表示,经过7年自主研发,目前公司已掌握了多个机器人核心部件,若性能满足产品需求,将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卖点所在,此外作为本土民营企业,具备较快的决策模式和响应速度,实现本土化的服务和对接,也是本土企业的优势。“我们不畏惧参与国际竞争”他表示,未来公司产品系列将向高端细分化市场方向发展,实现核心机器人部件将自产,并成为集成方案提供商。
有助改变深圳人口结构
  有人提出,机器人的“上岗”,就意味着原有劳动力的“下岗”,这或许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对于以深圳制造企业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而言,招工难和工人流动率高正成为普遍问题,机器人的上岗弥补了这一空缺;另一方面,如今的新进员工期望更优厚的薪酬以及更优越的环境,比起前辈来说,他们希望更多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默默忍受。
  “目前机器人所取代的,多半是简单而繁重的工作,对于作业员来说是一件十分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人,才能释放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归属感。”郑世兴认为。如今年轻劳动力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大量“90后”、“00后”的年轻人开始考虑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他们会想到更多的办法服务社会,短期来看,大部分企业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仍需要人与机器人配合。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发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曲建教授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特区经历30年的发展,角色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国内最早承接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迅速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由一个产业“承接地”,逐渐转变为“转出地”,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业内专家指出,机器人的“上岗”取代人工,从长期看的确是改变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提升深圳制造竞争力的最重要一步。届时,大规模的民工潮、返乡潮可能变成小规模,火车票也不再一票难求,中国制造不会再和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而是变成高科技、绿色生产的典范。
相关链接
  工业机器人其实不像人
  工业环境下的机器人,并非指机器人的外形与人类似,和科幻中的拟人机器人有着巨大差别,是根据专业功能需要设计出来的机器人。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在工业生产中,工业机器人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完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1954年,美国的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制造出第一台样机。1959年,第一台真正意义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机器人在日本率先进入产业化阶段。(深圳商报)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0950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