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2年52亿重点推《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技术》

发布时间:2013-1-6 12:58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变压器 , 配电网 , 自动调容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加快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们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五批)》,现予以公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上发布,请有关部门、单位及企业到网站查阅、下载。
  第五批目录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建筑、交通、通信等12个行业,共49项重点节能技术。
  一、技术名称: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技术
  二、适用范围:电力行业10kV配电台区
  单位节能量:8.4tce/台.年
  目前推广比例(%):<1
  预计2015年该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比例(%):5
  预计2015年总投入(万元):520000
  预计2015年节能能力(万tce/a):67
  主要技术内容
  利用组合式调压调容开关改变变压器线圈各抽头的接法和负荷开关状态,实现自动调容/调压、远程负控、三相有功不平衡调节、低压精细无功补偿等功能,实现变压器的节能运行。
  三、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现状变压器是电力工业的主要设备之一,它在输送电能的同时也消耗电能。尽管变压器的效率已高达96.0%~99.7%,但由于使用量大,应用范围广,而且目前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高耗能变压器在电网中运行,消耗的电能十分惊人。在电网损耗中,变压器损耗占60%以上。而所有变压器的自身损耗约占全国发电量的4%以上,其中配电变压器损耗占变压器总损耗的30%左右。因此,降低变压器能耗已日益成为电力系统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
  由于季节性、人员的流动性,以及居民用户昼夜时段性差异,我国配电网电网负荷波动较大,配电变压器容量和用电需求不匹配,一般企业专用变压器70%以上时间空载或轻载运行,居民用公用变压器80%以上时间空载和轻载运行,造成配变损耗较高。
  四、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综合监测控制器通过参数监测,主动发出相关指令,控制组合式调压调容开关改变变压器线圈各抽头的接法和负荷开关状态,实现10kV配电变压器的自动调容调压和远程停送电功能,具有集成保护、36级精细无功补偿、有功三相不平衡调节和防盗计量等功能。
  2.关键技术
  (1)将永磁技术应用至调压开关、调容开关和负控开关,并进行扁平化一体式设计,研究出组合式永磁机构调压调容开关;
  (2)自动调容调压控制策略的研究;
  (3)研究36级级差2kvar的补偿单元,实现分相分级无功补偿和三相有功不平衡调节。
  3.工艺流程
  自动调容调压组合式变压器的原理及内部结构示意见图1、图2。
2.jpg
1.jpg
  五、主要技术指标
  1.与S11型变压器相比,运行总损耗降低48%;
  2.与S9型变压器相比,运行总损耗降低53%;
  3.36级精细补偿年补偿节约电量10000kWh。
  六、技术应用情况
  该技术2012年3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已在河南、黑龙江等省市的配电网系统进行了推广应用。
  七、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典型用户:
  河南开封供电公司配网智能化系统工程、黑龙江绥化市农电局配网智能化系统工程
  典型案例1
  建设规模:10kV配网线路35条,昼夜负荷变化较大的10kV变电台区。主要技改内容:10kV配网新建及改造智能化配电台区215台,主要设备为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节能技改投资额1397万元,建设期2年。年节能1800tce,年节能经济效益为270万元,投资回收期6年。
  典型案例2
  建设规模:10kV配网线路31条,昼夜负荷变化较大的10kV变电台区。主要技改内容:10kV配网新建及改造智能化配电台区195台,主要设备为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节能技改投资额1267万元,建设期2年。年节能1640tce,年节能经济效益246万元,投资回收期6年。
  八、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
  在我国,变压器的总损耗约占系统总发电量的10%左右,如果损耗每降低1%,每年可节约上百亿度电,因此降低变压器损耗是势在必行的节能措施。
  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解决配电网用户中普遍存在的电压不稳定问题,以及农村配电台区功率因数低、空载损耗大和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等问题,还可以进行智能可控操作,保证配电网台区的经济可靠运行,自动化控制和全面用电监控管理。预计到2015年,该技术在全国配电台区的推广比例可达5%,形成的年节能能力约67万tce。(国家发改委网站)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0640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