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假宽带”难题

发布时间:2012-12-13 16:35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假宽带 , 网速 , FTTH
  宽带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拉动就业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全球共识。宽带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实施“两化”融合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今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全文不仅有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等关键词,更是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宽带的快速发展,宽带上网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各界对宽带发展的关注程度也上升到了历史最高点。去年反垄断调查闹得沸沸扬扬,今年“假宽带”同样备受关注。10月7日,央视13台《每周质量报告》中“曝光‘假宽带’真相”新闻一经播出,“假宽带”问题立刻引发社会热议,一时间垄断、暴利、高结算、监管不力等板砖纷飞,矛头直指通信行业,而强大的舆论攻势也淹没了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就“假宽带”问题谈些笔者自己的看法。
  与“假宽带”相关的基本概念辨析
  带宽和接入速率
  百度词条上对带宽的定义区分了计算机中的带宽、数字系统中的带宽和通信中的带宽,本文中讨论的带宽是指通信中的带宽,代表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指“频带的宽度”或者说“信道带宽”。“接入速率”是指接入线路能够达到的速率,消费者家里所安装宽带的2M、4M或者10M带宽其实指的是接入速率(网速)的概念。
  网速的计量单位可以是每秒比特(bit/s),也可以是每秒字节(Byte/s),1字节=8比特,也就是1∶8的关系。通常所说的2M是指每秒2兆比特(即2Mbit/s),而在计算机等用户终端上显示的通常是每秒字节数(Byte/s)或者每秒千字节数(kByte/s,简称kB)。因此,消费者家里安装的宽带2M、4M和10M比特,换算过来对应为:2M对应每秒256kB,4M对应512kB,10M对应1280kB,这些基本上是理论值,所以显示的带宽都是小于这个值的。
  共享带宽与独享带宽
  央视“假宽带”报道中提到了共享带宽冒充独享带宽,宽带经营者也常常刻意向消费者宣传独享带宽的概念。共享顾名思义是很多用户一起分享,100M的共享带宽100个人用,每人分得1M;独享带宽其实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拉一根ADSL线路到你家,可理解为是你一家独享,但是经过汇聚接入城域网,也是要共享出口带宽的。“假宽带”事件中独享与共享带宽是在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层面,与“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技术密切相关。仅就驻地网层面而言,目前ADSL和FTTH算是独享的,小区LAN接入和广电的CABLE接入是共享的,即使FTTx+LAN也是共享带宽(因为最后几百米是LAN接入)。
  宽带的三级销售市场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宽带销售市场可以划分为三级:一级市场是骨干网宽带批发市场,下级骨干网运营商向顶级骨干网运营商购买骨干网带宽(出口带宽)。二级市场是宽带批发市场,宽带提供商向骨干网运营商批发带宽。三级市场是宽带零售市场,各级宽带提供商向用户出售宽带业务。骨干网宽带批发市场是一个很特殊的市场,和消费者关系不大,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宽带批发市场和宽带零售市场。央视报道的“假宽带”主要出现在宽带零售市场,即民营宽带提供商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低价批发带宽后,采用共享带宽的形式分销给众多用户 ,造成用户速率远低于其宣传的带宽速率。
  “假宽带”出现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个看似简单的“假宽带”问题,如果真细细分析起来,背后隐藏的则是中国宽带发展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假宽带”问题。
  中国日益增长的宽带需求与宽带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假宽带”问题从经济学规律来说是供求问题,我国宽带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快速增长的宽带需求。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5.38亿,电脑网民数达3.8亿,手机网民数达3.88亿。移动互联网和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对宽带接入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清视频和双向高清互动游戏均需要超过4M宽带速率。从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各项宽带发展数据相对落后,目前的平均宽带速率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国家正在积极启动“宽带中国”战略,工信部也已联合多部委下发《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推动光纤宽带发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先后实施光纤提速工程,加大发展力度。但由于宽带发展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收益率低,在国家宽带战略相应政策仍未到位的情况下,仅靠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资本无法实现宽带的跨越式发展,因此短期内很难解决这个矛盾。
  有线宽带业务市场长期缺乏监管,竞争秩序混乱
  尽管宽带是比照基础电信业务进行管理的,但是2003版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没有有线宽带业务的分类。如果按照宽带业务的技术实现方式,在现有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管理框架下,笔者认为要开展有线宽带业务,至少要取得“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用户驻地网业务”和“因特网数据传输业务”的多重许可。但在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的认识却不尽相同,认为取得“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许可或者取得“用户驻地网业务”许可也可以运营有线宽带业务。
  目前宽带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具有全业务牌照。第二类是部分取得“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许可的某些地市的广电网络公司。第三类是取得宽带用户驻地网许可证的民营企业(2001年国家在13个城市放开驻地网开放试点,各地通信管理局发放了几十张宽带用户驻地网许可证),比较有名的有泰龙、长城宽带、首创网络等。第四类是在增值业务牌照中获得“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许可的民资企业,央视曝光的英联宽带、中宽网、同创宽带和发展势头很猛的艾普和鹏博士等网络服务商都属于这一类。第五类就是没有任何许可的非法宽带网络服务商,包括一些大企业自建网络发展内部宽带,目前数目庞大。
  严格讲,第二至第四类也属于超范围经营。但因为相关部门没有统一说法,造成该市场出现恶性价格竞争,各种违规现象严重,严重扰乱了宽带市场竞争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用户驻地网市场竞争混乱,严重缺乏管理
  用户驻地网就是大家熟知的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其与我们关心的网速和“假宽带”密切相关。国家开放驻地网市场的文件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信产部下发的《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信部电[2001]411号),首次在13个城市试点开放用户驻地网,并发放了一批宽带用户驻地网许可证。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越来越多的没有经营资质的民营企业也趁机进入宽带业务领域,驻地网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主体的增加也给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增加了谈判砝码,动辄坐地收取高达几十万元的入场费。
  目前很多小区的物业公司收取民营宽带提供商的好处费后,阻止电信运营商进入。一些民营宽带提供商从电信运营商处低价或者从非法渠道获取宽带资源后,不顾消费者利益,背弃当初向用户推销宽带时许下的独享宽带、保证网速的承诺,把有限的宽带资源卖给尽量多的用户,来摊薄运营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基础电信运营商自身管理漏洞让非法企业钻了空子
  目前所有的带宽批发都是来自于基础电信运营商,如果基础电信运营商不出租带宽给这些没有经营资质的宽带运营商,他们也不会欺骗消费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和考核压力下,为了完成收入指标,各基层企业在违规高带宽管理方面对集团公司的要求执行不到位,让非法企业钻了空子。
  如何破解“假宽带”问题
  如何推动宽带快速发展,并有效解决宽带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为宽带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国家层面仍需积极推进和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尽快出台后续政策促进宽带发展,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宽带需求与宽带发展落后间的矛盾。
  第二,建议尽快修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准确定义宽带业务及速率标准,完善有线宽带业务的经营许可制度,清晰界定经营资质条件,重点整治超范围经营有线宽带业务行为。
  第三,尽快出台政策规范宽带市场竞争秩序。日前出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对民资开放接入网和驻地网等8类重点通信领域,继续推进电信市场开放。开放将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宽带市场,如何有效规范其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政府监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政府出台专门文件规范宽带市场,文件中除了要加大处罚力度外,还要制定退出机制,对于涉及“假宽带”欺骗消费者的宽带运营商,要取消其经营资质。
  第四,加强对驻地网市场的管理,把好最后几百米接入质量关。一是加强对新建小区驻地网工程质量的管理,严格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楼盘驻地网工程质量不达标不准上市销售,有效监督开发商小区配套通信设施的设计和质量,保障用户权益。二是严格执行光纤接入建设标准,目前出现“假宽带”问题的社会宽带提供商的光纤接入建设,均未按照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施工。三是加强对通信设施的保护,特别是设施侵占问题,从根源上控制非法宽带运营商从非正规渠道接入用户家庭。
  第五,要求几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继续加强违规高带宽接入管理,禁止向没有经营资质的宽带运营商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建立举报机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源头打击非法社会宽带提供商。(通信企业管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0296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