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项汽车安全技术

发布时间:2012-11-13 07:46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众所周知,提高汽车安全更重要的是驾驶者具备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出色的应变能力。只是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个驾驶者都拥有车手般的水平和灵敏的反应,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汽车安全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就越发重要。
  为了推动国内汽车市场的安全水平,我们在这里总结了一些汽车安全的高新科技,读者了解之余,也希望厂商能以此为榜样,尽快提高旗下产品的安全科技含量。
  1.胎压监测器
  轮胎气压过高或者不足,对行车主动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胎压监测器的作用就是时刻监测轮胎的气压,在有异样时向驾驶者报告,引起重视。胎压监测器能够根据轮胎内部的传感器所感应到的情况,让检测器在胎压过高或过低时,及时发出声音警报或在仪表盘上显示出来。
  2.带主动跟随功能的定速巡航
  在驾驶者采用定速巡航时,通过雷达探测出与前车的距离,当前车刹车时自动减速,驾驶者可以自己调节与前车的距离设定,有远、中等、近三个级别。这种定速巡航系统在高速公路行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者的疲劳度,但是目前中国还无法使用,原因在于,这种定速巡航系统所采用的雷达波段是中国军方所使用的波段,该波段暂未对公众开放。很多进口车其实都有这个功能,但是由于雷达波段问题而取消了这项配置。
  3.盲点探测系统
  这项技术旨在提醒驾驶者有车或物体处在盲点区域内,无论你在驾驶时还是停车时,只要你打开转向灯,如果有物体处在车子的盲点区域内,系统就会在后视镜上进行提示,并同时发出声音。
  4.行车偏航检测系统
  这组系统是在车的左右两边前端安装一个雷达,用雷达来探测行车道的白线是否有偏离的现象,以此来判断行车方向是否偏离,当出现偏离情况时,会发出声音来提醒驾驶者。该系统在长途行车时可以防止驾驶者驾驶过程中偶尔走神或打瞌睡带来的潜在危险。但是这套系统对与路面基础设施要求很高,所以在中国暂时无法使用。
  5.侧翻保护装置
  这套系统通过电子控制能够在感应到车辆是否有侧翻的可能,并在有可能侧翻的时候主动干预车辆的行进情况。例如,在车子向右偏离时,系统能够主动控制左侧车轮制动,但不会对右侧车轮进行干预,通过提升左侧扭力来防止车辆向右侧翻。
  6.乘员监测/两段式安全气囊
  所谓两段式安全气囊就是气囊爆开时会分两次,在第一次爆开后给乘坐者一个向前倾倒的时间,然后再第二次爆开,将气囊对人体的冲击减小。此外有些新的气囊系统还加设了电子感应功能,能够感应到座位上是否有人,这个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这个人是以正常的坐姿坐在座位上还是恰好靠近手套箱拿东西,如果乘坐者恰好离气囊比较近,那么气囊不会爆开,否则会对乘坐者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死亡。
  7.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现在,ABS基本已经在轿车当中普及,但真正会用的人不多,每每遇到紧急情况,还是不敢(或者说不习惯)将刹车一脚踩死,于是很多能够避免的危险还是不幸上演。紧急制动援助系统能够感应到驾驶者踩刹车的最初力度,借以判断是否出现紧急情况,当它感应到有可能出现了紧急情况,驾驶者正在采取较紧急的刹车动作时,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就会介入,主动加大刹车力度,最大程度地缩短刹车距离。
  8.主动适应式前灯/夜视系统
  这种前灯能够在行车转弯的时候主动偏向转弯方向,例如,车辆向左转弯的时候,前灯能够向左偏转,能够帮助驾驶者看到更大的未知范围。现在,夜视系统也有所改进,传统的夜视系统是通过红外线进行探测,而红外线只能探测到有生命体征的物体,对于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则“视而不见”。现在的夜视系统,应用的是提高感光度(ISO)来实现夜视功能,类似数码相机提高感光度来进行夜间拍摄的方法。
  9.后视摄像头
  后视摄像头不仅仅能够保护你的爱车,同时也会在倒车的时候保护车后的儿童或动物,原理基本同倒车雷达相似,但是能够让你更真切的、实时的了解车后的具体情况。
  10.紧急情况反应系统
  当危险情况来临的时候,这套系统能够通过调整车内各个组件,比如能够自动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能够将方向盘缩起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降低发生危险时车内设施对乘坐者的伤害程度。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0134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fengnl 发表于 2012-11-18 16:27:34
hao
Ali007 发表于 2012-11-21 14:27:20
个人认为国家应该在胎压监测及自控联动,前后雷达及视频监控等方面有强制性要求。
knightrider300 发表于 2012-11-27 11:30:54
用的名词都是自己想的名词吧 好不专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