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jiamin123321的个人空间 https://www.eechina.com/space-uid-125975.html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进口食品级耐磨O型圈

已有 638 次阅读2016-10-14 15:11 |个人分类:进口O型圈| 耐磨食品级密封圈

使用机械密封O型圈泄漏失效的原因有哪些

 1、 安装静试时泄漏。

  机械密封安装调试好后,一般要进行静试,观察泄漏量。如泄漏量较小,多为动环或静环密封圈存在问题;泄漏量较大时,则表明动、静环摩擦副间存在问题。在初步观察泄漏量、判断泄漏部位的基础上,再手动盘车观察,若泄漏量无明显变化则静、动环密封圈有问题;如盘车时泄漏量有明显变化则可断定是动、静环摩擦副存在问题;如泄漏介质沿轴向喷射,则动环密封圈存在问题居多,泄漏介质向四周喷射或从水冷却孔中漏出,则多为静环密封圈失效。此外,泄漏通道也可同时存在,但一般有主次区别,只要观察细致,熟悉结构,一定能正确判断。

  2、试运转时出现的泄漏。

  泵用机械密封经过静试后,运转时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抑制介质的泄漏。因此,试运转时机械密封泄漏在排除轴间及端盖密封失效后,基本上都是由于动、静环摩擦副受破坏所致。

  3、突然停电或故障停机等

离心泵在正常运转中突然泄漏,如不能及时发现,往往会酿成较大事故或损失,须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突然断电造成的事故,一定要做好供电O型圈。

O型圈的怎么处理?

O型圈尺寸与硫化机尺寸不对,需要做大。这个时候该怎么处理好呢?首先粘O型圈的时候要保证其基本的外观不出现缺陷,不能脱胶毛刺,受力情况下牢固,粘接部位不会出现断裂,那么我们粘大型O型圈的时候的切口要保证45°,这样之后粘结出来的比真切口受力更均匀,韧性强。另外粘结的时候,假如O型圈在不含化学介质处理,O型圈的粘接怎么处理那么可以直接在高温等情况下直接风干。假如O型圈含化学介质又不取出的情况下可以用丙烯酸或者环氧之类的胶水粘接。

在选择O型圈的时候一般要着重考虑O型圈的密封情况,常见的O型圈的密封方式有旋转密封,来回密封,横向(轴)密封,竖向(径)密封,动密封等密封状态。比如说来回密封在受到压力的时候O型圈的的截面会受力变形,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选择比标准尺寸稍微大一点的。一般有一下原则O型圈的内径要预留出受力发生形变被压扁的时候凹槽直径及受力点方向上的缝隙的长度。如果是采用横向(轴)密封的这个时候要选择比轴上的直径长度小1%-3%的O型圈,这样一来可以保证O型圈可以紧密的和轴相连不容易脱落,如果是竖向密封的则要选择内径大1%-3%的O型圈这样不容易掉下来压坏。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材质,做好以上几点需要,择O型圈需要遵循的原则一般就不用担心选择错O型圈了。

使用机械密封O型圈泄漏失效的原因有哪些

1、机械密封O型圈安装静试时泄漏。

  机械密封安装调试好后,一般要进行静试,观察泄漏量。如泄漏量较小,多为动环或静环密封圈存在问题;泄漏量较大时,则表明动、静环摩擦副间存在问题。在初步观察泄漏量、判断泄漏部位的基础上,再手动盘车观察,若泄漏量无明显变化则静、动环密封圈有问题;如盘车时泄漏量有明显变化则可断定是动、静环摩擦副存在问题;如泄漏介质沿轴向喷射,则动环密封圈存在问题居多,泄漏介质向四周喷射或从水冷却孔中漏出,则多为静环密封圈失效。此外,泄漏通道也可同时存在,但一般有主次区别,只要观察细致,熟悉结构,一定能正确判断。

  2、机械密封O型圈试运转时出现的泄漏。

  泵用机械密封经过静试后,运转时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抑制介质的泄漏。因此,试运转时机械密封泄漏在排除轴间及端盖密封失效后,基本上都是由于动、静环摩擦副受破坏所致。

  3、突然停电或故障停机等

  离心泵在正常运转中突然泄漏,如不能及时发现,往往会酿成较大事故或损失,须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突然断电造成的事故,一定要做好供电O型圈

进口耐酒精、耐油和混合燃料O型圈简介:

进口O型圈用于液压传动专用时研究的对象:液压传动是研究以有压流体(压力油或者压缩空气)为能源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的传动和自动控制的学科。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实现传动和控制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是利用各种控制元件组成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回路,再由若干回路有机组合成能完成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来进行能量的传递、转换与控制。因此,在正确选择使用哪种O型密封圈之前,一定要研究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及其控制技术,首先就要了解传动介质的基本物理性能及其静力学、动力学与运动学特性;要了解组成系统的各类液压与气动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以及由这些元件所组成的各种控制回路的性能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