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jiamin123321的个人空间 https://www.eechina.com/space-uid-125975.html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高回弹氟胶O型圈

已有 524 次阅读2016-9-8 10:48 |个人分类:进口O型圈| 氟胶高回弹O型密封圈

O型圈混炼前的准备工序有哪些?

1、原材料和配合剂的质量检验 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生胶和配合剂必须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技术指标要求。原材料在长期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质量有可能出现问题;不同的生产厂家,原材料的质量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使用前需要按照规定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

2、配合剂的补充加工 配合剂的补充加工包括固体配合剂的粉碎、干燥和筛选,低熔点固体配合剂的熔化和过滤,液体配合剂的加温脱水和过滤。

3、油膏和母炼胶的制造 预先制备油膏可使配合剂易于在胶料中混合分散,减少飞扬损失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保证胶料的混炼质量;在通常混炼条件下短时间内难以混合均匀且混炼生热量多,能消耗较大的某些配合剂可加工制成母炼胶。最常见的有促进剂母炼胶、炭黑母炼胶、化学塑解剂母炼胶等。

4、称量和配合 混炼胶料所用原材料应按照配方规定的生胶及配合剂的品种、规格和数量进行称量和配合。称量和配合操作必须做到细致、精确、不漏、不错。

耐高温滑油O型橡胶密封圈材料

耐高温滑油O型圈材料按不同介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丁晴橡胶为代表,适用于石油基滑油,工作温度一般为-20~100℃,短期120℃,还有一类是以氟橡胶为代表,主要适用于合成酯类滑油,工作温度为200℃,短期240℃。那么它都有哪些要求呢?

1、耐高温滑油O型橡胶密封圈材料,所用原材料及制造工艺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胶料应当混炼均匀,胶料(硫化橡胶)的物理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2、O型圈的外观质量,应符合GB/T3452.2的有关规定,采用目视法及分度值为0.01mm或0.02mm的量具,按照GB/T5723方法进行。

3、O型圈的尺寸和公差,应符合GB/T3452.1的有关规定或供需双方商定的要求。尺寸在160MM范围内,采用精度为0.01mm或0.02mm的量具,尺寸(160~400)mm者(不包括160mm),采用分度值为0.02mm或0.05mm的量具;尺寸大于400mm者,采用分度值为0.05mm或0.1mm的量具,按照GB/T 5723方法进行。

橡胶材料的性能要求

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O型圈接触的戒指不同以及工作温度的不同,要选用不同的合成橡胶材料来满足不同介质的密封要求,通常液压气动系统常用的介质包括:矿物油(如发动机油、齿轮油、液压油、润滑油等)、燃油(如柴油、汽油等)、耐火液压液体(如乳化液、磷酸酯等)、环境液体(如植物油、合成酯类、聚乙醛等)、其他工作介质(如水蒸气、空气、制动液等)。针对这些液体 通常选用的合成橡胶包括丁晴橡胶、氟橡胶、氢化丁晴橡胶、乙丙橡胶等。对于橡胶密封制品而言,一般要考察橡胶材料以下几方面的性能:1、基本物理性能,包括硬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2、压缩永久变形,根据使用环境不同,选择压缩永久变形的试验条件;3、耐热性能,根据使用条件和选用的胶种确定热空气老化的试验条件;4、耐液体性能,选择与工作介质有关的试验液体及试验温度;5、低温性能,我国目前常用的低温性能是测量低温脆性(单试样法),其特点是设备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低温脆性不能很好的表征实际使用状态下的低温性能,国外先进国家很少使用,通常采用TR试验(低温回缩试验)来表征橡胶材料的低温性能,国内有条件的厂家和检验机构也在逐步用TR试验来代替低温脆性;另外国际标准在ISO3601-5《流体动力系统 O型圈 工业用弹性体的适用性》中还增加了耐臭氧要求,由于国际标准尚处在新工作项目建议阶段,尚不成熟,最终的国际标准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这里主要介绍我国的化工行业HG/T 2579-2008、HG/T2021-1991、HG/T3089-2001,该三项标准分别规定了接触普通液压油、高温滑油、燃油的O型圈材料性能要求。

O型圈的等级分类

1、N级(一般用途)

N级规定了一般用途的O型圈检验判定依据

2、S级(特殊用途)

S级规定了用于外观质量水平较高和表面缺陷尺寸公差精度要求较高的O型圈检验判定依据,这一等级包括航空航天业、重要工业或汽车业的应用

3、CS级(关键用途)

CS级规定了用于外观质量水平非常高和表面缺陷尺寸公差精度要求非常高的O型圈检验判定依据。这一等级包括航空航天业或医药业的一些关键场合的应用。在这些场合中,为了达到最满意的使用效果,O型圈的表面应力求无缺陷。

4、等级的选择

如果用户在采购时没有规定等级,对于特定的航空航天应用场合,外观要求选择S级,其他场合的外观质量要求选择N级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返回顶部